高中历史知识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定义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知识扩展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戈尔巴乔夫将其原因归结为政治阻力太大,于是转向政治改革,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党派林立、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内潜伏的民族矛盾也开始爆发出来。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八一九”事件,它的影响在于国家政权的根本性变化,苏联完全解体。东欧剧变在波兰、民主德国的体现:波兰由调整经济措施而引发政治动荡,形成以瓦文萨为首的、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政治势力集团──团结工会,并最终通过政治改革造成社会制度的剧变。民主德国则因两极对峙造成的民族分裂引发政局动荡,并在政党政治的改革中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随之而来的是两德的统一。两德合并完成了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是德国人民的愿望和幸事,但这是以放弃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而完成的,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挫折。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特性

东欧剧变概况:

1、原因:
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根本原因: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
东欧各国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典型事例:
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概况:

1、原因:
内部: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1)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苏联成为松散的邦联。
(2)“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3、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知识点拨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学目标
1、知道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3、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必考
分值比重:15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所有试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