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的定义

澶渊之盟: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的知识扩展
1.辽宋的和战(1)北宋初年对辽用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2)澶渊之盟: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后签订,宋给辽岁币,辽宋维持和平局面。
2.宋夏的和战宋夏关系:西夏建立后,连年与宋交战,两败俱伤。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的知识导图
檀渊之盟: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的知识点拨

宋与辽的和战:
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后,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宋军包围了幽州城,并在高粱河向辽的援军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负伤中箭仓惶逃走。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趁着辽朝内部矛盾重重,宋太宗再度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结果,出了中路军全身而退外,其余均被歼灭。从此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开始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
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双方在澶州议和,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澶渊之盟后,宋辽的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宋辽边疆的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与西夏的和战:
元昊称帝都,与宋朝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于是元昊请和。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送每年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的教学目标
1.掌握辽、宋、夏的时期的社会特点。
2.了解辽、宋、夏的和战关系,理解民族关系以和为主的历史趋势。
3.掌握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2
◎ 辽、宋、夏的和战,澶渊之盟的所有试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