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定义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知识扩展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具体表现:(从政治、文教、习俗、经济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1)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2)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3)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4)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3.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1)3级: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2)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前设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3.意义:
(1)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2)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4)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措施:
(1)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
(2)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2.结果: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知识点拨
新中国成立民族政策:
1、背景:
(1)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旧中国时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2、根本目地:
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内容:
(1)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政策。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通过和平的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政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少数民族支持,支援民族地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5)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时代我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措施。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2.了解国家实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举措有哪些,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2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所有试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