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的试题列表
东欧剧变的试题100
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1992年,一位莫斯科居民如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在寄信人地址栏写的国名应该是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D.俄罗斯东欧剧变后一分为二的国家是A.南斯拉夫B.匈牙利C.民主德国D.捷克斯洛伐克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B.苏联解体C.八一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成功探索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颁布1936年宪法2011年是苏联“剧变”20周年。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苏联解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下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苏联农1921年8月,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得·哈默来到了莫斯科,并于10月28日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他能获此特权得益于苏俄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奴制废除C.新经济政策D.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正确的说法是A.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B.始终坚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C.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D.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世界局势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D.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农业集体化D.颁布新宪法右边漫画是对20世纪30年代哪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形象描绘?A.工业化突飞猛进的苏联B.渡过经济大危机的美国C.实行法西斯专政的德国D.疯狂侵略扩张的日本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不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修正这种错误,列宁采取的对策“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舜间,聚集在电视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1921年领导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晚,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这一事件标志著A.苏联解体B.东欧剧变C.十月革命胜利D.德国统一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A.波兰B.捷克斯洛伐克C.匈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王华同学创作了历史情景剧《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下面是开场白中的一段话,其中与主题不符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A.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B.俄国进行1922年,一位外国记者在苏俄考察,他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喀秋莎到市场卖土豆B.资本家可以经营部分企业C.征粮队到农民家中征收余粮D.安娜到商店买日常生活用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分)材料一:我们正在学习怎么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年)1976~1980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下列事件不符合这一结论的是()A.罗斯福新政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C.中国的改革开放D.日本的明治维新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斯大林()A.适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俄的经济发展问题。“改良主义的方法”指A.工业化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4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信件把这一沉痛的消息告诉国内的朋友,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应写的国名是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苏联解体、东欧局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社会主义应不断进行改革来完善B.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现在如果你去欧洲旅游,你不可能去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捷克斯洛伐克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小商贩柴可夫斯基因贩卖农产品而发了家。1919年的一天,他把从巴库贩来的大米运往基辅途中被红军扣留,大米被没收,红军给他开了张收条。材料二我们计划…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大力发展重工业B.推进农业集体化C.实行新经济政策D.颁布《土地法令》“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前的人……都知道这时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B.南斯拉夫分裂C.东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1921年苏俄实施的一项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下表的内容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有关,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史实结论①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②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③华沙条约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D.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1919年的苏维埃俄国的是①红军正与德军作战②农民正在出卖余粮③工人在外资企业加班④纺织厂工人的工资是面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不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是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之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当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时,有人曾向列宁提出建议,必须发展商品经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列宁的提议,决定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斯大林模式控制下,苏联政治建设存在的严重弊端是①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②民主与法制匮乏③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④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A.①②B.①③C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用一种改良主义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指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农民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C.允许多种经济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使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B.它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C.重视市场和价值规下列事件中,使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1936年通过新宪法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罗斯福新政C.戈尔巴乔夫改革D.邓小平改革《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么一段“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斯大林A.适时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①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④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A.①④B.②③C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标志是A.新经济政策B.十月革命C.苏联新宪法D.二月革命东欧剧变的本质含义是()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社会制度发生改变C.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D.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引发“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统一”等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A.华约建立B.东欧剧变C.古巴导弹危机D.美苏争霸“诞生一战中,二战显神通,一场新思维,导致两级终。”诗中的一场“新思维”是指A.匈牙利改革B.波兰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1991年12月25日晚上,红蓝白三色国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一事件标志着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B.苏联解体C.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欧洲联盟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措施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D.农业集体化苏联的解体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崩溃B.标志着“冷战”的结束C.标志着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1928年11月,斯大林在中央全会上提出:“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B.实行计划经赫鲁晓夫改革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宣告了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的终结。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被认为“斯大林模式”的体制是A.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苏联的经济体制C.苏维埃政权的商业体制D.苏联的工业体制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农、轻、重各业齐头并进,取得良好成绩,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错误:理读图说史:(9分)(1)、图一形象地说明哪一事件的历史意义?(1分)该人物在经济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什么?(2分)(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1分)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下列对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下列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A.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B.市场经济繁荣C.经济危机严重D.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国家名称的变化B.执政党的变化C.国家性质的变化D.国家版图的变化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①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进行②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③都取得了成效④目的是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右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A.俄国农奴制的废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上个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心中理想的国度,请你选出其中的原因()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因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丘吉尔曾说:“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对丘吉尔所说话的正确理解是()A.斯大林让苏联历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这是因为当时苏俄实施的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农业集体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读下图,1925年经济数据明显好于1920年。这主要是因为()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斯福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这些规定属于下列哪一政策的内容()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使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②东欧各国大都曾照搬这一模式③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苏联曾经是历史上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3分)(1)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的形成。沉重打击了德国法西斯,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的1921年,苏俄面对困境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在何处()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国家干预经济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D.利用商品、市场等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说:“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右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此辩论会的主题应该是A.农奴制改革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1922年12月,苏联成立。下列经济现象中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是A.农民的粮食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度B.外国资本家在苏联经营中等企业C.市民在市场上用货币自由购买商品D.重要的工矿企《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右边漫画主要反映了前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二战结束,持久和平到来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1924年,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寄信人地址中的国名应该是A.苏联B.苏俄C.俄罗斯D.沙俄“创新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经济政策创新(1)列宁、罗斯福在经济建设上做出了怎样的创新性贡献?问题二科技创新(2)第三次科技1921年列宁曾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法令,在一个小农国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改正这一“错误”,苏俄开始实行A.战时1941年,希特勒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之后,苏联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说明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斯大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下列各项中说明“道路已经指明”的是A.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实行战时共列宁说:“在战争结束后,俄国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国家建设里面去。俄国慢慢“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列宁提到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C.新经济政策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要求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论点。下列表述属于“论点”的是A.二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西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A.国家大大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实行对外开放D.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东欧剧变的试题20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生产力的办法。”-----摘自《青海社会科学》材料二1933年,美国政府与农场主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右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此辩论会的主题应该是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对恶性竞争的企业界、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深陷贫困的劳工以及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了规定他是苏联改革的领导人之一,他实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后由于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被迫下台,“他”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的重点是()A.经济方面B.政治方面C.文化方面D.科技方面20世纪后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A.个人崇拜严重B.经济发展停滞C.戈尔巴乔夫改革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东欧各国历史发展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B.都属于工业不发达国家C.都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D.都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诸原因中,应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训是()A.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B.必须搞好经济建设C.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D.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一些学者认为,斯大林时期乌克兰发生的大饥荒是当时农业政策造成的。如果这些学者的观点符合史实,造成大饥荒的原因应是()A.推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实行农业集体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该国“社会制度初显优”最集中体现在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的是()A.勃列日涅夫B.赫鲁晓夫C.安德罗波夫D.契尔年科部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B.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C.戈尔巴乔夫改革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各国政党变化B.各国国名变化C.经济制度变化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014年3月克里米亚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克里米亚事件与前苏联有密切的关系。乌克兰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与它同时加入苏联的国家有()①俄罗斯联邦②白俄罗斯③外高加索联邦④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的工作。”这段话突出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不在适应当时的国情C.斯大林体制伤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下列能够体现这个公式含义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最有可能讲这番话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填入下表横线处的应是______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限______________1953年—1964年勃列日涅夫1964年—1982年安德罗波夫1982年—1984年A.美国罗斯福B.苏俄列宁C.苏俄赫鲁晓夫D.苏关于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953年,列宁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B.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C.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D.赫下列哪一事件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A.戈尔巴乔夫改革B.东欧剧变C.赫鲁晓夫改革D.匈牙利改革1922年秋苏俄出口粮食4000万普特,两年后又出口粮食1亿多普特。这一成果得益于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比较,不同之处是()A.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B.以工业的调整为中心C.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D.使国家经济状况出现好转警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当时领导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说:“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土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图形标志用于表达特定的历史或事物信息。下图是A.奥运标志B.不结盟标志C.欧盟旗帜D.苏联标志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A.《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B.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纠正材料所叙述的错误,列宁采取的重大举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规定A.实行全民配给制B.禁止私人经营企业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D.取消商品买卖“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战时共产主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3年,至今仍在施行。你知道我国借鉴的是哪一国家的做法吗?A.苏联B.美国C.俄罗斯D.印度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上,三位杰出领导人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据所学知识回答:(1)____领导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在1921年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A.都是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B.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都维护了工农联盟D.都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1923年的某西方报纸的元旦特刊中,有一组对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年度新闻总结。其中出现错误的是A.该国的资本家正为自己企业的产销两旺而举杯庆贺B.该国的国家工作人员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A.俄国农奴制废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实施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之一,就是记忆一些基本知识,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下列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A.一战——俄国十月革命B.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C.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D.苏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邓小平认为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B.进行十月革命C.实行赫鲁引起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发展商品经济B.实行农业集体化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A.农奴制的废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但毕竟达到目标。”此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有人说,“对于苏联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小方同学以改革为主题整理了一组复习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B.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D.赫鲁晓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是A.匈牙利B.东德C.苏联D.南斯拉夫1921年,苏俄农民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粮食,促使这一变化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新宪法D.赫鲁晓夫改革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苏俄(联)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被称为()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最能发展商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下列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化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B.人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赫鲁晓夫改革和匈牙利改革为代表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终都失败了。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允许私人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是通过()A.《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B.《土地法令》C.《土地法大纲》D.《宅地法》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1919年的苏俄的是()①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②农民到集市上卖余粮③周末上班工资翻倍④在前线继续和德军作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14年3月1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全民公决投票,其中赞成加入俄罗斯的选票占96.6%,克里米亚议会17日决定克里米亚独立成为国家,后加入了俄罗斯。此后乌克兰局势动荡不成立于1922年的苏联只存在了69年,就于1991年解体,其缔造者和“终结者”分别是()A.斯大林赫鲁晓夫B.列宁戈尔巴乔夫C.列宁勃列日涅夫D.斯大林普京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了下面表格,据此分析促成苏俄(联)1921年一1925年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应该是()A.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B.提高农产品价格C.实施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使其经济发展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种模式开始形成于()A.19世纪末B.20世纪二三十年代C.20世纪六七十年代D.20世纪八九十
东欧剧变的试题300
东欧剧变的试题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