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因素:洋流、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水分差异、岩石性质等。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扩展
在地带性变化规律或现象处出现了与之不相一致的现象或事物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因素:洋流、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水分差异、岩石性质等。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一: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成因:
1、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2、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厄加勒斯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
分布区二:
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
1、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
2、由于赤道逆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该地虽然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降水较同纬度地区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2、非洲30°S附近地区:该地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气流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根据所处纬度,该地本来应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
原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
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是由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
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干燥少雨;
二是夏季盛行的西南风越过索马里上升流(寒流),使该地沿岸降温、干旱,从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只要是温带地区,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两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因为距海洋远,受海洋影响小,气候特征表现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但北美大陆东岸该类型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一是因为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另外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点拨

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非地带性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地峡的东侧等地的热带雨林景观 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南半球)或东北信风(北半球)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部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美大陆30S-30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东进;秘鲁寒流规模较大,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的深人(地处西风气流的背风坡)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苔原带(较高纬度)
亚欧大陆东西岸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北宽度不同,西窄东宽 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气温低 东西岸自然带南北宽度一样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主要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
2、学会根据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气候因素。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4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所有试题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