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试题列表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试题100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B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A.……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B.“体用梁氏(梁启超)云:“近四十年来,无论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皆生一绝大之变迁,视前此数千年若别有天地者然。竞争也,进化也,务为优强勿为劣弱也。……二十世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载述:“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如果请你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A.抗争——摆脱外来殖民侵略B.屈辱——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D.复兴——中华民族步步崛起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B.科学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的《仁学》一书引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可见()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B.该书思想与维新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18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下列问题:(1)同学们搜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8分)社会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A.顽固派B.洋务派(13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严复《天演论》手稿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严复因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而考入福州船政大学学习轮船驾驶:詹天佑因家道贫寒而加入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的行列。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A.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重孔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乎塑造成‘托古(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唐·崔憬《周易探元》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A.林则徐、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B.国家意(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一文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D.变法冲破君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下列语句,出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是A.“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B.“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所创”C.“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D.“今天的中国,西下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B.中国民(28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A.实行君主立宪B.学习西方民主C.争取国家独“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有关三人的表述正确的是A.孙中山和张謇(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把智慧和权利等同起来,认为智多应该权多,智缺自然不应有较多的权利。他认为:“有一分之智慧,即有一分之权利;有百分之智慧,即有百分之权《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反映出谭罗荣渠先生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太深厚,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种保守的应变性改革,包括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变革,只能在传统的框架中进行。下列主张不符合此观点的是:A.器则取诸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②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土之入议院者。……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中国近代某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陈述:“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谭嗣同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唯有朋友一伦对人无弊而有利,因为它自由而平等,于是他主张将其它四对关系都变成民主、平等的关系。他还认为“西人商于中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严复的《辟韩》:“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强调的是A.进化原理B.中体西用C.民权意识D.君主立宪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下图是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A.维新派行动落后于其宣言B.维新志士注重启发民智C.变法运动参与阶层广泛D.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城乡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严复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这说明他()①认为实施民主政治,需从教育入手②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③从根本上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④某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形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910年,由立宪派发起的四川保路运动早读清政府的血腥镇压。立宪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闻讯发表文章称:“革命暴动之举,吾党所素不赞成也”,“而今日清政府多存留一日,则元气多《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梁启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中指出:“中国旧论每崇古而贱今,西人则不然,以谓愈上古则愈野蛮,愈近则愈文明,此实孔子三世之太义也(注:三世指衰乱世、太平世和升平世)。”此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所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12分)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邓玉函、王徽译“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B.表达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严复在《原强》中称:“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为此,晚清知识界提出了()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C.新民强国的政治主张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A.推翻满清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八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红骍以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梁唐超在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梁启超在此强调的主要目的是梁启超认为,“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这说明他A.阐明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B.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C.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观点(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日落紫禁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此段文字中的“几个读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记载,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台湾历史学者黄文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说:“是故吾国民之大愚,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下列现象不能反映此观点的是A.文化观念重道轻器,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B.朝中大臣各有所(32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宏……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下列各项中符合维新派“宪政”思想的是A.“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14分)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郑观应《易言·公法》中说:“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向来划疆自守。……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这段话表明了作者A.主张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如下表,其专业设置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校邠庐抗议》是早期维新派冯桂芬于1861年完成的作品,在该书的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由此可知冯桂芬表达的思想应该是A.反抗侵略B.政治改良C.中体西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试题200
中国近代历史上,在经济近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露出来。下列最早提出中国政治近代化主张的人物应是A.魏源B.郑观应C.严复D.康有为为缅怀一些在历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一些地方政府常常采取开没纪念馆或者为名人做雕塑的做法,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上书说:“女子……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试观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回观吾国之民,尪弱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除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中“臣”的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实行君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专制政体利于官,利于外人耳。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这反映了郑观应主张A.发展中国的民族工商业B.学习西方“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有学者指出:“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梁启超曾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在此,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是A.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始B.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对决C.洋务运动发展的“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中国某一时期的报刊上充斥着“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有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些现象最能反映A.社会普康有为认为:“若美国之州郡并听自治,此则古公侯大国之封建,与德国联邦同矣。”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州郡自治”制度为宪法所确定B.德意志帝国仍处在封建割据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严复说:“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这表明严复主张A.争取民主平等B.实行君主立宪C.实现国家独立D.重(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惨败,震醒了沉浸在科举仕途中的严复,从此他抛心力于翻译18、19世纪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诸方面的“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仍然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不致危亡。”(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激烈的改革派”的思想主张是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维新变法D.民严复晚年给门生的信中说: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中国近代某著作有如下内容: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A.魏源B.李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1902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马关条约》签署后,廷臣交章论奏。顺天府尹胡燏棻说:“但求皇上一心振作,破除成例,改弦更张,成与维新,事苟无益。”这说明A.甲午战争是导致维新变法爆发的根本原因B.资产阶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A.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D.利用宗教“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14分)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A.导致了尊孔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A.极力梁启超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梁启超所说改革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A.严复B.康有为C.谭嗣同D.孙中山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选自《盛世危言》)此段材料反映了A.中体西用的主张B.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严复⑤郑观应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与革命是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的两种救国力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两者都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②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王朝的统治③都是民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在社会起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14分)“富国强兵”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请辨析这些措施的作用有哪些?(4分)(2)王安石变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中国近代有人认为:“王者称为天子,不过取尊称云尔,实则凡人皆天之子也。”“人君与千百万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日本变法,以民选议院为大纲领。夫人主之为治,以为民1904年2月,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窃尝论之,西方阿利安人种之自治力,其发达故最早,即吾中国人之地方自治,宜亦不弱于彼。顾彼何以能组成一国家而我不能?则彼之所发达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近代史上,在中国,达尔文学说的影响远胜于生物学。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生物进化论。这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A.不重视自“‘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A.鸦片战争期问B.洋务运动期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试题300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试题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