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定义
三大战役:

1948年至1949年分别组织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①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②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③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知识扩展
1948年至1949年分别组织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①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②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③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知识对比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俘虏或毙敌指挥
辽沈 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47万多 东北全境 范汉杰廖耀湘
淮海 中原、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5万多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黄百韬黄维等
平津 东北、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多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拨

党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

1、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第一,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第二,从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形势看,也是日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
2、正确选择决战的初战方向:
敌对于东北是撤是守,正举棋不定;东北对我有利;东北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战略决战的胜利:

决战序幕:济南战役
(1)辽沈战役歼敌47万,我军已有300万,敌290万,我军第一次从质量数量上均超过敌人
(2)淮海战役歼敌55万
(3)平津战役

战略决战胜利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民主运动的有力配合
二、客观原因: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丧失民心 

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

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
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
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
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知识拓展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主力突然奔袭北宁线,连克昌黎、滦县、北戴河、绥中、义县,包围于锦州、锦西、山海关。战役的关键在于攻克锦州。为此,东北解放军在塔山、高桥地区阻击敌人的东进援军,从10月10日至15日,我塔山阵地前打得敌兵尸横遍地,使敌11个师的兵力不能前进一步。从沈阳西进援锦州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被解放军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10月14日,东北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十万余人,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部主任范汉杰。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在解放军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19日,长春解放。对于西进援锦的廖耀湘兵团,解放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进行阻击。主力从20日夜起由锦州地区秘密迅速向东北方向回师。26日,将行进中的廖耀湘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两天一夜的激战,至28日晨,全歼该敌十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廖耀湘。我军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十四万九千余人。至此,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四十七万二千人,包括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完全解放了东北。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动淮海战役。为统筹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委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打掉徐州东翼的劲旅。华东解放军分三路南下,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黄沿陇海线由东向西收缩,企图靠拢徐州。解放军的一路越过陇海线,南下宿迁、睢宁,迂回黄的南侧。8日,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和张克侠率三个半师二万三千余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解放军当即穿过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22日,将该敌全部歼灭,黄本人被击毙。此间,中原解放军攻克战略枢纽宿县,截断了徐州、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阶段。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时,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从河南南部平汉线出发,向徐州、宿县前进。11月25日,中原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12月1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弃守徐州,率三个兵团共27万人马向西南逃跑。华东解放军猛追三天,将该敌全部合围在河南的陈官庄地区。敌十六兵团企图突围,被全歼。12月6日,中原解放军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该敌十余万人全部歼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兵团司令黄维被生俘。为配合平津战役,以免傅作义部撤逃江南,中央决定对杜聿明残部在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解放军进行战场休整。到1949年初,平津诸敌已无逃跑可能,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1月6日,解放军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全歼残敌,活捉杜聿明。至此,历时65天、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全部结束。是役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华北解放军一部(杨成武、李井泉的第二十兵团)包围了张家口的敌人,平津战役开始。12月8日,新保安之敌又被我军包围。这样,华北敌人的西窜之路被断绝。由山海关、喜峰口、冷口三路入关的东北解放军,动作神速,出敌意外,于12月12日至21日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塘沽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这样,华北敌人已无南逃之路了。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合力完成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略部署后,就要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了。12月22日,一举歼灭新保安之敌。24日,解放张家口。这时,解放军向平津守敌发动和平攻势。天津守敌陈长捷部负隅顽抗。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发起猛攻,经29小时激战,次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十三万余人,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17日,解放塘沽。上述四地的解放,北平已陷入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严密包围。经中共努力争取和一系列谈判,傅作义将军接受了中共条件,同意和平改编。1月31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接收防务,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五十二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大战役的学习,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和意义。
2、结合三大战役的相关地图、插图,注意体会地图、插图在考试中的运用。
3、体会重大战役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15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所有试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