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定义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那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质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②中日隔海相望,很早就有密切联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③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④汉武帝以后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之半岛南下,绕过今天的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⑤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是西亚的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安息利用路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力。

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知识扩展
①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那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质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②中日隔海相望,很早就有密切联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③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④汉武帝以后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之半岛南下,绕过今天的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⑤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是西亚的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安息利用路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力。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特性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

①东亚文化圈的范围由中国大陆地区不断向整个东亚地区扩展,影响不断深入。
②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
③以商贸为主,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④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知识对比

两汉对外关系概况:

地区 国家 内容
政治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文化交流互补学习
东亚 朝鲜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马、
出:铁器、铜镜
日本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出:铁器、铜器、丝帛
东南亚 越南 出:铁器牛耕技术、水利技术
入:象牙、犀牛、珍珠
西亚 安息 使臣往来 优越地理条件从事转手贸易
欧洲 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大秦王安敦遣使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知识点拨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和条件:

1、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文化繁荣,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交通发达,道路畅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5、政府实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与条件: 

1、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发达;
2、张骞出使西域为中西交通沟通起了决定性作用;
3、政府的重视与保护。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广东沿海港口——沿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圈。
2、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知识拓展

三韩:

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三国。据《后汉书·东夷传·三韩传》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这里所谓“国”,指的是当时的部族)……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wèi)貊(mò)接。弁韩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后来中国古代史书又把它译为百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辰韩)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货(贸)易,皆以铁为货。”

倭:

中国古代称日本人及其国家为“倭”。据《后汉书·东夷传·倭国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等……愿请见。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长年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群,于是共立为王。”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的西传: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西传,以其优质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古罗马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普林尼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世界上没有一种钢铁制品能同中国的产品媲美。   
中国的丝绸驰名世界。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西方把中国叫做“丝国”,古希腊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其字音就是由“丝”字派生而来的。2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在《希腊纪事》中写道:“赛里斯人制衣服的纤维材料则不是用植物外衣制造,而是另有如下不同的方法。赛里斯人国内有一种昆虫,希腊人称为‘赛尔’,但赛里斯人自己则给它别的名称。它的大小是最大甲虫的两倍,但在别的方面,它却像树下结网的蜘蛛……这种动物的产品是一条细丝,缠绕它的脚下。”6世纪时,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的《战争史》记载:“某些和尚从印度来,闻悉查士丁尼皇帝素怀夙愿,欲使罗马人不再向波斯人买丝……他们说,在印度各国的北方,有一个叫塞林达的国家,他们曾在那里度过漫长岁月,确实懂得可能在罗马人国土内产丝的办法。……于是他们又一次到塞林达去,把虫卵带回拜占廷来,并照上面说过的做法,使卵蜕变成虫,这种虫就饲养在桑叶上面,从此,在罗马人的土地上就能够生产蚕丝了。”

海上丝绸之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一说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东北部,一说在今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西部);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境内,一说卑谬附近,一说蒲甘城附近,一说曼德勒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民俗略与珠(今广东琼山)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而耦。……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厚遗黄支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一说为今新加坡皮散岛,一说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部的皮散岛,一说今马来半岛上),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一说今斯里兰卡,一说在今印度南部),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学目标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部门的发展成就。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爱护文物的意识。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5
考试频率:必考
分值比重:16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所有试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