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试题列表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试题100
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图一明代北京城平面图图二德国诺林根城市平面图说明:该城建于9世纪,约1217年成为德意志自由城市。图中1处为教堂及教堂广场;2处为市政厅;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人口不断增长,进入举业的读书人增加很多,但科举名额却未见相应增加。应试者日增,而举下图是元朝的运河和海运图,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下表是某同学研究经济史的两组资料。组别史料史论第一组(松江)“里媪(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部)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范蠡,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过的是A.商品交换时用纸币B.以做青瓷生意为主C.官府控制商某学者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A.偏远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中写道: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市镇林立,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五里一市、十数里一镇的局面。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A.以农村为中心逐步向城市延《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农村)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长工、短工、忙工的出现最能说明吴江县农村A.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雇佣关明清时期,在位于交通要道的城镇建有商业会馆,下图是山东省聊城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下列对会馆叙述正确的是A.会馆是地区商贸的管理场所B.会馆是信贷集资的金融场所C.会馆是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清初①官府垄断对外贸易②丝织品是主要出口商品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贸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A.历史上专制政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图2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图3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材料二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26分)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团结合作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安徽大学珍藏的康熙年间“新安人”谢胪一的一份商业经营合同书。合同书原文如据《周礼》等典籍记载,先秦时期王城中的市场为“三时之市”,即一天之中有早、中、晚三次交易时间。货物出入市场,必须凭司市所发给的玺节(凭证)方可通行。市场的入口有胥吏手执(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秦王朝经济生活的史料有限,后人回顾秦制,多持全面否定的态度。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简书10种,其中多有可以补充史料记载的珍贵资料,使史学界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若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材料反映了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下列对上(26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材料主要表明该地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交通便利(26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情境一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材料一材料二番人(30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和科技是重要的推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时期通商海港分布一览表地点朝代通商海港北宋(960—1127)广州、杭州、明州(宁(30分)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据清代史料记载,山西当地的风俗是“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官市组织衰(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据此可知宋代A.外贸收《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A.按时段分类交易B.已经出现了夜(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就提出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主张:“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葆:保姆),受二人之食。”(1)据材料据《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介绍,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材料折射出的商业理念是①商业活动要遵守诚(28分)资金的流动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发展阶段时间标志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由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这一材料反映出当时①城市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②唐代实行坊市制度③原有城市格局通过分析下列三幅地图,可以看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A.闭关锁国的政策B.人工运河的开阅读宋代耕地面积与税收情况,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项目总耕地面积农业税各级商业税996年312万顷1249万两2210万两1021年525万顷2321万两6389万两A.宋代是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国下面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食材以肉类为主B.重视食品安全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25分)生产和消费是人类诞生以来的永恒主题,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西汉元始二年人口密度图清嘉庆二十五年人口密度图比较以上两图,提取两项有关汉至清历史变迁的信有专家指出,以文献记录为准,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47.4%)、江淮30(39.5%)、皖南10(13.1%)。安徽有50个汉代城市遗址,许多汉城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21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唐代实行坊市制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中国在15、16世纪以前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当时A.在广州设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B.泉州一度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C.草市、瓦子是重要的商位于成都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该会馆最早可能建于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26分)自古以来,国家作用与市场因素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推手,而对其作用的界定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五年(公(28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据估算,十六、十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合3000吨,而外国人估算的更多,他们认为这一时期美洲、日本生产的3.8万吨白银,其中流入中国的有7000吨甚至1万吨。”下列表述与材“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为市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城镇商业繁荣②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货币作用越来越大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⑥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汉朝D.明清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A.宋都东京高度繁华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江浙地区的经济衰退C.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D.湖广经济超越了江浙《故王文贤墓志铭》中有这样段话:“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经商成功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清茶赛过鸡。采茶采茶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这一变化反映了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B.宋登州(今蓬莱)“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唐代空前繁荣,呈现出“丝竹笙歌,商贾云集”的景象,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材料反映(24分)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洛阳城市场的布局较之前代,明显南移。洛阳的小市(粮食、牲畜市场)位于城东偏南,四通市(多外国商品)位于城南,大市(水产市场)位于城西偏南。这种变化(30分)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年份人口数(万人)耕地数(万顷)耕地负荷数(人/顷)米价(千文/石)1661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提倡“(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作坊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草市是相对于官市而言的,《唐会要》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鼍市。”据此可知()A.在唐朝草市是不合法的集市B.唐朝的集市以官方为主C.政府对商业控制的减弱D.唐朝开放了市场的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时期战国西汉唐南宋清(1820)城市化率15.9%17.5%20.8%22.0%6.9%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①《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A.尊华鄙夷的思想B南宋词人毛幵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春意满南国,花动雪明楼。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这首词反映了南宋①市经济繁荣②市民生活场景③坊市制度犹(22分)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即向侵占街道的店铺收税。这说明①市坊制度崩溃②当时的城市规划出现失控苗头③宋代商业繁荣④政府巧立名目,人民税负沉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26分)自古以来,中外城市规划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B.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C.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D.确定了历代王(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到洪武末年,商贾做买卖皆以金银定价,不用纸钞。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到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10分)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折,你认为合理的是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2408.11567.71021年2641.23874.01077年2021.35117.2A.非农业税的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在南宋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是A.大都B.广州C.泉州D.庆元在《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下图为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图中各项税收变化情况不能说明A.小农经济衰落致使农业税锐减B.工商税逐渐成为国家税收的支柱C.明代税赋支付以白银为主D.商品经济宋代黄翰说:“世间交易,未有不前期借款以为定者。”宋代巨商陈泰“每岁出绢本钱,贷崇仁、安乐、金溪诸绩户,达于吉之属邑,各有驵主(代理人)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12分)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分为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线与南线。南方丝绸之路始于春秋末期。阅读下列表格——南方海上丝“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C.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D.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说明当时A.重《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A.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下图是珍藏于安徽大学的反映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情况的文物资料。(1)依据材料一概述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的情况。(6分)研究徽商历史的学者大多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试题200
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右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明朝谢肇淛《五杂俎》:“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战国时期,“市井”、“闾肆”等词的出现反映了A.城郊“草市”的形成B.“市”突破城的界限C.城市中商业区的产生D.小农经济逐步史实结论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郦道元(北魏)《水经注》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汴路即事》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诸州镇郭下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形容某一都城商业繁荣时有这样的描述: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都城是右材料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请回答:(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地位如何?(3(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13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2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只有在西方,才出现过大量的城市共同体。……要发展一个城市共同体,至少得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而且还得有下列特征:(1)防御设施,(2)右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明州、登州是唐代著名的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经济中心不再是政治中心B.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C.扬州和广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生活于A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B.垄断商业的局面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历史的是①市数量不断增加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梁书》卷十一《吕僧珍传》载:吕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姊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材料反映的是A.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论文。该论文的子标题不可能包括A.庙会集市的空前繁荣B.都城汴京的街市店铺C.著名商帮的迅速兴起D.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这表明()A.五都城中划有专门的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B.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24分)金融活动在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中枢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典当业有了新的发展,清代典当业特别发达。按照惯例……银两“肥进瘦出宋朝以前,朝廷内部注重政治的庙堂史学占据主流。宋以后,庙堂史学开始进入民间,有了许多对民间生活的记录。这一变化的推动力是A.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B.统治者推崇文治C《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唐朝人王建的诗《汴路即事》中云:“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于这两则史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①《汴路即事》中提到的“草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C.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D.北宋城市的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西汉初年规定“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A.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工业革命,一种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另一种是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宋代与1750-1850年的英以下有关明朝商业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纸币被作为主要货币推行B.对商品交易实行严格管理C.江南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D.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峰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封建制度的衰落C.受西方文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是在()A.西汉的长安B.唐代长安C.北宋开封D.元朝大都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费正清(美国)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其主要表现是()A.出现了“市”B.坊市布局整齐C.城市布局突破了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一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叶时顺便到娱乐场所“瓦肆”北朝民歌《木兰辞》描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下列对该材料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当时的市受到官府严格限制B.专业市场的出现C.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1:《明代工商业中心示意图》图2:《棉花图·收贩》、《甘薯图》、《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南京繁华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图1,指出明朝时期我国经济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外,主要指的是一种商业活动。“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A.浙商B.闽商C.以下符合明清时期商业特点的是A.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广泛流通纸币C.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D.形成了区域性商帮“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它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A.商代B.汉代C.隋代D.宋代下图分别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平面图,城市布局的变化反映出A.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对外开放的扩大D.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都城纪胜·市井》记载,南宋杭州城“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惟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海诸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梦粱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该材料()A.表明当时商业化市镇已经普遍兴起“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右图)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关于俞大娘航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俞大娘航船出现于唐代B.航船上可能载有邢窑的白瓷C.航船所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C.商帮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A.东汉B.唐朝C.明朝D.北宋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但《二刻拍案惊奇》却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反映()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商人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发展B.农业与(14分)材料一“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诸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A.明朝废除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商品经济相对发达C.社会贫富分化加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进奏院:指地方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领取半联票券)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根据“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记录的城市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汉代长安B.隋代洛阳C.北宋东京D.明朝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有一关于西汉历史的电视剧,一些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里。下列关于该剧有关西汉“市”的场景,哪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况A.“市”的四周建有高大围墙B.“市”门白天定时开关C.“据《阅世篇》载:“(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挟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充分反映了①明末上海商业的发达②当时入市的富商巨“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①经济重心南移②区域分工加强③专业市镇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工商市镇蓬勃兴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唐朝时,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分为柴市、米市、马市等。以上表明唐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农产品日益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2010年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同时决定中国馆将续展半年。中国馆展出的是动态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B.明政府加强海史学家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指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鬻者兼赢,求着不匮……五都货殖,既迁既引。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张衡在《二京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汉代洛阳的全景式丹青长卷从材料中你能看到()①汉代洛宋敏求《长安志》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A.城市布局整齐B.城市规模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白话诗人,他在《吾富有钱时》中写道:“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袄袍……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注:唐代口语指脸色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B.草市迎江货,津桥回答下列问题(16分)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东京平面图(1)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史书记载,在唐朝都成长安,每日有学者提出,“专制”一词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中国并不算是专制国家,下面史实不能支撑其观点的是A.明清大臣奴隶化B.明清商人地域化C.明清理学官方化D.明清科举八股化“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C.保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C.地域性的据统计,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而元明清三代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以上数桓公日:“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日:“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反映了当时()①社会分工更加细致②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③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B.汉朝乡村大量出现“草市”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D.宋代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宋代商业史研究》说:“在此期间,以从唐代以来诸个别资本相互竞争中发达起来的信用惯行为背景,纸币直接地由于在四川使用铁钱不便而开始成为支付手段,政府则强制通用纸币为代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B.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试题300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进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藩镇在京师的邸舍)及诸君、诸使富家,以便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材料反映出当时()A.商业繁荣B.金融业发展到《新唐书·食货志》载:“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文中的“飞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钞太虚,亦复有泡烂。是以白金之为币,长也。”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能出现在()A.春秋战国B.宋代C.元代D.明代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古往今来,商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史上唐、宋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比唐代长安城,北宋汴京在商业发展上有哪些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推广到全国各地B.世界白银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C.制瓷矿冶等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下列时代,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的是①商朝②西周③春秋④战国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下列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首先出现于四川地区C.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由北宋中央政府发行安徽地区的商人群体兴起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A.打破了坊市界限B.商业繁荣C.出现了“夜市”D.手工业发达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A.南朝时期D.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卷30材料二井田之变,豪人货殖《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A.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引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徽商谚语“钱,采也,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读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A.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分布更多的城市,显示当时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C.城市的发展反映当时国泰民安D.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C.文化中(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隋唐以前,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到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B.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名称的是()A.《商帮的兴衰》B.《坊墙倒塌以后》C.《晨曦中的汴河》D.《草市饮食大全》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图由图1到图2的变化,充分说明了()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荣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有可能出现在()A.唐朝B.宋朝C.汉朝D.南北朝《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主要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这表明唐朝时期A.严格维护坊市制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甘蔗种植是清代赣南商品农业中重要的产业。同治《南康县志》载闽粤籍客户“嘉道以来,种植繁多,酹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粤争利广矣。”而在同一县志上却记载“若懋迁有无,虽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10分)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14分)经济现象能够透视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材料一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话剧《立秋》艺术地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A.徽商B.闽商C.粤商D.鲁商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旧唐书》以下是某电视剧剧本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晚上“市”门紧闭最早打破坊市界限,将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朝代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中国古代晋商普遍认可“君子爱财,生财有道”;徽商胡仁之说:“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崇尚的商业精神是A.重义轻利B.讲求信义C.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B.在政治中心基础上形成商业中心C.各国币制不统一不利于商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城市是一个社会繁荣的标志,历代王朝都加强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其中唐都长安的集市是。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街市D.民间自由集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所反映的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C.“重租税以困辱之”D.“无农不稳,无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束缚在后来先后被冲破。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分别是在A.汉朝、唐朝B.唐朝、宋朝C.明朝、清朝D.明朝、春秋战“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代长安B.隋朝洛阳C.宋代东京D.元朝大都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A.宣扬中国的国威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C.促进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A.经营活清末以来各地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幅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A.崇尚“富而好礼”B.提倡“耕读传家”C.鄙视“货殖功利”D.摒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增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①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②市场交易界限分明,规划整齐③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④邸店广布市内,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清朝钱泳《登楼杂记》中记载:“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对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官吏腐败现象严重B.苏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C.“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上述现象可能最早出现于A.汉代的长安城B.唐朝前期的长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B.都城商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扬州仪征北部丘陵地区有“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来由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A.夜市B.都会C.草市D.会馆(12分)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前期城市仍实行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我国古代的城市职能经历了从政治→经济转变的大体时间是()A.隋唐B.两宋C.元朝D.明清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贸易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广州三十行是()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春秋战国时期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A.商业管理B.军事管理C.行政管理D.文化典籍管理假如你要拍一部有关唐朝历史的电影,下列哪个素材可以采用()A.富商经营棉花挣了上百万的白银B.市场上正在出售青花瓷C.许多外国商人居住在长安D.市场上交易使用的是纸币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䌷(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某同学分析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材料二“不断扩大《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句话说明①唐朝时期市有时间限制②唐朝时期市坊分立③唐朝时期政府对市严格管制④唐朝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影明朝时期,浙江湖州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桑麻万顷”的景象;在江南地区还出现了不少专门向市场提供各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地主。这些经济现象说明A.海禁政策基本废除B.自然经济开商税和海外税收逐渐成为南宋政府的主要财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小农经济的衰落C.财税政策的调整D.弃农经商的盛行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贸易。这种贸易的目的不包括()A.宣扬和炫耀国威B.加强与各国联系C.广采异域珍宝特产D.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15分)繁荣的经济是政治稳定、文化灿烂的前提,古代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先于世界,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请回答一下问题:(1)请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在生产工具和土地.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A.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C.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D.有些地区开始用纸币交易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富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A.自然经济解体B.商品经济相对发达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资本主义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A.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一个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曾对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面可作为其研究依据的是()A.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B.勒坊内开门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明成祖认为应该向外商征税②明成祖目的是借(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12分)随着明清商业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对士商的评价也悄然发生变化,抑商观念开始松动,甚至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弃儒从(24分)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C.南方农业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C.商业交往有时间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试题400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A.商帮的出现B.盐铁官营制度C.“海禁”政策D.重农抑商政策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代鼎盛时期的重要作家马祖常的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陶瓷之路的兴盛C.古代玉石业的发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C.它的(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的()A.商朝B.唐朝C.宋朝D.明朝假设唐代一位洛阳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是()①在居住区开了一家绸缎店②带着飞钱经大运河从江南运送地方特产到长安③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④他的商业活动受专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B.福建地《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汴京)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人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纠纷)事”,每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变成铜金属。对于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较为恰当A.纸钞已取代铜币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下列哪项不属于唐宋时期国家软实力的表现A.实施三省六部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明朝中后期,江南昆山县“田土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棉花),土人专事纺织。”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继续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中外经济交流(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沃德·巴特雷在《1450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居民区混在一起B.开市、闭市有时间规定C.商人自由经营D.市长管理整个城市事物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可以主要用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哪一现象A.生产结构的变化B.资(26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表1时间政策西汉初年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汉文帝更铸四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B.北宋开封城C.南宋临安(20分)材料一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14分)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材料一(北宋东京)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唐全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A.政府禁止商业活动B.政府禁止高官从事商业活动C.政府鼓励官吏经商D.政府鼓励高官商业活动.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城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城镇的主要特点有()①多为工商业城市②有些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由图纸变成现实。它一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创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说法正确的是()A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2013年7月6日中国经济网:“在法国人眼中,中国文明的象征是动态的,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该信息表明①中国自然经济长期未能突破②古代中国手工业据《数字中国网》载:“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与这些市镇明清时期状况不符的是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B.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出现,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A.苏商和晋商B.浙商和晋商C.苏商和徽商D.徽商和晋商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发生在北宋某年的电视剧,从历史角度看,下列情景不应该出现的是A.主人公在某地草市饮酒游玩B.剧中人的店铺因晚上经营被勒令关闭C.剧中人物相约在开封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说明A.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B.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D.宋代完全放宋代在户籍管理上明确设立“坊郭户”(城市居民)和“乡村户”户籍,这种户籍划分主要反映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D.官府限制商业发展丝织重镇盛浙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南宋时,杭州城市各街巷,到处散布有茶坊、酒肆、面店、财帛、绒线、酒酱、粮米等商店,所售货品极为丰富繁多,商贩顾客往来不绝。大商店的交易额更是惊人,“如遇买卖,动以(17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官市制度终《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A.商品经济的繁荣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C.商业活动有一定“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着父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做人公道……主顾甚多,生意尽好。”明朝冯梦龙的这段描述,反映了()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B.闽商控制金(22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诗句描述的是A.唐朝长安B.北宋汴梁C.元朝大都D.明朝应天府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材料表明A.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B.明成祖担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主要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明代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杭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材料记叙的杭州街景开始出现于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气势宏伟的重庆湖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当时在渝的湖北、湖南商人相互帮扶、聚会联谊之所。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因素是A.政府对商业控制放松B.私商成为商人的吴江的屯村市自明代以来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苏州长洲县的陆墓镇,“居民多织汗巾为业。”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在世界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升值。这引起了不少国外钱币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研究中国的钱币历史。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以下如下图的两种货币“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今然诸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B.人际关系的淡漠C.社会风气的败坏D.价值观念的更新(28分)规则、秩序影响市场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据材料一概括唐都长安商业的特点,(2分)指出与唐都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商业的突破性发展并予以说明。(6分)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