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列表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100
五四时期的许多新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青年婚姻观的如下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以工业文明、科学教育平民化、在近代无锡农村的一户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里,最可能出现的洋货是[]A、咖啡B、面包C、洋酒D、火柴《游沪杂记》写到:“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近代以来,“上海兴”主要表现在①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城市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A.跪拜B.请安C.拱手D.握手中国近代由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图一长袍马褂图二西装旗袍A.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C.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D.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擦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③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推动④人们的愿望与追求[]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它充分说明[]A、清王朝已经彻底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一书中提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上述情景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时期B.清朝时期C.民国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导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多穿旗袍B.中西餐并行于世C.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D.出现了欧式住宅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居民[]A.上海地区B.北方地区C.西部地区D.两广地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西装④里弄住宅[]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辛亥革命后,一款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它应是下列图片中的[]A、B、C、D、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一二·九”运动爆发B、瓦窑堡会议召开C、“八一宣言”发表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期间,最能体现国共合作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这是一种战时的逃跑主义的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魏源著《海国图志》的思想是号召人民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火花是贴在火柴盒上的招贴画(也是商标),它往往反映时代的变迁。根据你的观察,火花应出现于[]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C.民国建立后D.抗日战争后“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1)下列三幅图片是徐州市张先生家族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建设经验B.违背客观经济规律C.朝鲜战争爆发D.严重的自然灾害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有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②民主与法治被肆意践踏③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④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A.刘少奇遭到迫害B.“二月逆流”C.林彪乘飞机坠毁D.“四五”运动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与民主党派“______,互相监督,肝胆相照,_______”的方针。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20世纪50年代的服饰图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服饰图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服饰材料二图四中国式的简陋住房图五早期的上海洋房(1)材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的时间是[]A.1862年9月B.1863年1月C.1864年3月D.1865年4月“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A.①②B.①③C.①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①辛亥革命后,一款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它应是下列图片中的[]ABCD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建筑是时代的缩影。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A、北京四合院B、上海石库门里弄C、山西乔家大院D、福建土楼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下列事件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是①辛亥革命②新中国成立③改革开放[]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辛亥革命前后,在婚姻习俗方面也有变化,对其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知识女性改变传统习俗,提倡婚姻自由B.在落后的农村,人们也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C.康有为等主张“夫19世纪中期,近代专业教育在中国逐渐兴起。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受日本明治维新发展教育的影响②传统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的崩溃③引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的需要④培养近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学东渐”B、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C、希望通过服饰改革来改变落后的面貌D、列强的要求近代以来引起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影响④中国人善于学习和借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服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受西方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西风东渐”的趋势。下图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B、C、D、下列选项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是[]A.焚毁残酷刑具,停止刑讯逼供B.废除清政府的苛捐杂税C.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D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小林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他所收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①②③④[]A、①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在《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从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标准先后有“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A、工业化的趋势B、自由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D.民主共“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众始散去。”材料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士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甘愿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是我省[]A.浏阳人B.常德人C.邵阳人D.湘潭人以下各项中哪些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①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②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③削弱大贵族势力,收回军权④农民出钱赎买份地[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联。请简要说明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大背景及其主要表现。请按照示例“第一次变化”。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一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原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趋势B、自由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下图为《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受西方影响,带有移风易俗的性质②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③最早揭开断发序幕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④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外因是[]A、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B、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C、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D、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上海某区,外国租界所在地)英语。这种现象是:[]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B.殖民同化政《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刊载某君择偶标准: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新妇女观包括①破除缠足陋习②提倡女子学文化③摒弃旧式结婚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下下面的情况,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是:[]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绿军装成为流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①②B、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丧礼,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大多实行火葬B、大多实行水葬C、大多数还是喧闹的大出殡形式D、采用发讣告、建殡仪馆和公墓的新式葬礼清末的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你认为从该诗中能反映出①近代服饰的西化②洋货充斥中国市场③国人崇洋现象普遍下面的情况,正确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状况的是[]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B、西装成为流行服装之一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民国时期北京有一女士,出国留学几年,思想观念大变。归国后,在北京某校任职。为了找到如意郎君,在门前打起了征婚广告,上面写着:女学士周××……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A.中国近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④D、①③④“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间普通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下列图中的哪一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B、C、D、清末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变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印度民族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A、西班牙B、英国C、法国D、葡萄牙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200
拉丁美洲盛产[]A、珠宝B、香料C、金银D、土豆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甘愿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是我省[]A.浏阳人B.常德人C.邵阳人D.湘潭人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下列人物按年代排列顺序是①白居易②李白③李春④杜甫[]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1、传统习俗受到冲击2、文化教育日渐衰落3、生活方式发生变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中“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一现象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哪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列宁服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漫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下面三组漫画是中外不同时期社会面面观的反映。材料一:图一《沉默的强盗》(骷髅在飘着废弃物、发黑变臭的河面上“划船”)图二《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组织)之臭味……故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C.《申报》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朝以前,妇女广泛活跃在国家经济领域中,而妇女以纺织为主的“妇功”是封建国家及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封建私有制中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归男性,所以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D.民主共1900年蔡无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图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上海世博会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C、图三“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将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世博会上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你认为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下图是某电影的剧照,这部电影最早在哪个城市拍摄[]A、广州B、武汉C、北京D、上海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有强大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清末的一首打油诗写道:“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主要反映了当时[]A、洋货倾销中国B、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C、服饰追求西化D、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见下表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分析出现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受西方近代文明和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B、开明知识分子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并逐渐在社会中形成主流C、中国青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美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个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1904年9月15日《大公报》报道一种社会现象假如女儿不缠足,不能定亲这不是把孩子害了吗?等着外间改的多了,咱们再改。该现象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废止缠足运动在20世纪“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人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外来文下图为苏联工业化宣传画。画中人物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流工业强国。他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子女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婚礼形式删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百年梦圆。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成以下展板。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区,乡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见下图)反映了①自然经济的封闭②带有家长专制的特征③农民安居乐业的思想④商业发展的滞后[]A、①②③C、②③④B、①②④D、①③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A、婚礼简约B、自主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夫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下面图片是中国目前最早记录“妇女解放”的画报(1920年10月出版)。最能表达画面中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现状的诗句是[]A.小荷才露尖尖角B.无可奈何花落去C.千树万树梨花开D.万马齐喑据1922——1923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一项全面调查,已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占5%,已订未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已跃升至15%。在同一时期对中国知识女性进行的婚姻状况的调查中,已婚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ABCD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并划分势力范围,直接控制清政府,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同时控制中国的海关,垄断中国的内外下列对下图的分析正确的有①图中的情景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②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我国各通商口岸③西餐的烹饪方式、就餐环境、礼节要求与中餐没有很大区别④西餐馆在华的开设对中清末民初,在北京“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中式餐馆生意萧条B.西式餐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①要求女性解放②追求文明婚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最大的城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洋务派创立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对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B.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C.20世纪初,清政府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最全面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原有生活方式B.中国资本主义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服饰体现了礼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结婚年代与结合途径分类表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4页。材料二:南京四福巷已婚妇女结婚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之间。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见下表。出现这样标准的原因有①妇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下列对下图的释读,正确的是①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②广告的营销方式被运用③近代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④刷牙习惯已被城乡百姓普遍接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消失的旧时光一几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问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描写的现象发生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后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印度民族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A、西班牙B、英国C、法国D、葡萄牙在中英就香港问题谈判时,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可能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B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三次伟大革命。其中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是[]A、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固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材料二粱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300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的传人②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礼记》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19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B.通过发电报与家人联系C.观看国产有声电影D.利用火车运输物资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改良旗袍②中山装③西式洋楼④京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近代以来,许多商行和金融企业在上海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便大兴土木,荣建公司套楼。外滩上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算大的外《清稗类钞》载:“光、宣(光绪、宣统)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被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后期D.20世纪中期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大众赞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三次伟大革命。其中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是[]A、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材料一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二从l9世纪后期到2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止缠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种植1934年《申报》报道:“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为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到高跟皮鞋的最末一寸至,差不多除了她们故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穿西服B.吃西餐C.看《申报》D.看电影《定军山》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材料二《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人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对该材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现的是[]A.民国成立时人们对孙中山行三跪九叩之礼B.在上海观看西洋影戏C.北京市民争阅《小说林》D.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申报》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的这段话无法反映当时社会[]A.由封闭走向开放B.东西方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近代中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的派别是[]A.洋务派B.维新派C.立宪派D.革命派“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社会习俗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礼记》中记载的“合二娃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习俗是指[]A.宗教B.祭祀C.婚姻D.社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正确表明材料中作者观点的是[]A.外来侵略引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婚礼形式删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对下图的释读,正确的是①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②广告的营销方式被运用③近代革命推动了社会牛活的巨变④刷牙习惯已被城乡百姓普遍接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了[]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①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放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场景一《清明上河图》(局部)(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你认为,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表明孔子[]A、注意因材施教B、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C、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D、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的建筑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A、B、C、D、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美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个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以下各项中哪些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①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②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③削弱大贵族势力,收回军权④农民出钱赎买份地[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①资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卢梭的主要主张有[]A.自然权利学说B.三权分立学说C.社会契约论D.人民主权说元谋人、长阳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南籍女子为限;需文理清顺;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A.婚礼简约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D.夫妻平等20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有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对下面是一组图片资料,请分析:图一图二图三《伤寒杂病论》书影图四(1)学习了历史,结合你的生活见闻,书写材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下图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可见服饰变化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北魏文官俑唐女装中山装[]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B.折射出时代的变迁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D.展示中国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状况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除缠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这些在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近代以来,许多商行和金融企业在上海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便大兴土木,荣建公司套楼。外滩上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B.传统纺织缝纫场景C.贵族乘火车出行D.官员按等级就座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光武帝C.周文王D.汉武帝花鼓戏原是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曲,某一时期,在城市风行,引起政府的查禁。不过禁者自禁,演者仍演,尤其是在租界区,还开了不少新戏馆。据此推断“某一时期”是指[]A.明朝《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晚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A.跪拜B.请安C.拱手D.握手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景象。如:“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七门教育良”“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依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人,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A.对襟褂子B.唐装C.西装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一套直翻领、袋盖为倒笔架形的服装(如下图),服装前襟的纽扣为五粒,象征着国家的五种权力,袖口的三颗纽扣则象征着三民主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究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问题时收集到的四张图片,其中人物的着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是[]A、B、C、D、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C.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D.在报刊上登载开国大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下图是新华中学的同学们在某历史网站上搜集到的一组图片,在以此为内容的探究性学习中,大家各抒己见,下面哪个观点是正确的[]A.这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B.这是春秋时期的木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读图明史。(1)下面四个兵马俑A、B、C、D的身份、年龄、姿态各不相同,你能用恰当的语言分别形容他们正在做什么吗?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400
2008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A.十月革命、人民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以下各项中哪些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①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②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买卖农奴③削弱大贵族势力,收回军权④农民出钱赎买份地[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在中英就香港问题谈判时,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可能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话[]A.郑和B.郑成功C.戚继光D.渥巴锡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表明孔子[]A、注意因材施教B、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C、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D、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下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中山装[]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B.孙中山《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如下图)。从据某一时期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853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自订婚姻,而在130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者为273人下图是2007年12月20日在三峡博物馆首次展出的一则告示。告示的主要观点是[]A.揭露清王朝的腐败B.号召进行反清起义C.要求百姓改穿汉服D.建议民众剪去辫子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光武帝C.周文王D.汉武帝英国和俄国支持阿古柏政权的目的是[]A.控制阿古柏B.打开新疆市场C.控制新疆D.贩卖军火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下图所示为《权利法案》颁布300周年纪念币。之所以纪念《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因为它[]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B、宣告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原则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观察下列图片。《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A.北京B.上海C.南京D.天津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观念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D.国际潮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古代在周朝时期就制定了聘娶六礼,其后各个朝代的立法中,如《九章律》、《北齐律》、《开皇律》、《永徽律》、《宋刑统》、《大元通制》、《大明律》、《大清律》等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喧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A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结婚年代与结合途径分类表——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材料二南京四福巷已婚妇女结婚年代与婚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宋军《申美国作家哈特在其所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按对人类历史和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大小排序,牛顿位列第二。你认为作者这样排列的主要原因是[]A.他发现了浮力定律B.他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古代印度的王族、官吏和武士属于哪个等级?[]A.婆罗门B.刹帝利C.首陀罗D.吠舍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①②③④⑤[]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D.③④⑤山东琅琊台刻石是始皇二十八年丞相李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而作,刻石上的文字为秦统一全国后使用的文字。该文字为[]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大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一讲解员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俗称‘司母戊鼎’……”它应是[]ABCD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里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某同学在活动课上说出的下列观点,其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B、兼爱,非攻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后代总要胜过前代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习俗共存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阿Q正传》中描写有人进城后被剪掉辫子,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A.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C.鸦片战争D.北洋军阀统治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中华民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音乐茶座电影成为上流社会的时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①资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最后一天的第一站设在北京市的周口店,原因是这里曾经有中国早期人类居住,请问已经发现的早期古人类中在周口店居住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下列最能反映中西合璧文化特色的社会现象是[]A.废止缠足B.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C.取消跪拜礼D.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近代中国人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等方面。下列小说反映的是反对我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念内容的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A.婚礼简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A.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B.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C.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进行了颁布D.在全国普遍实行“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竟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上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结束后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民国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①在西餐厅喝咖啡②穿中山装上班③聚会时与朋友握手④网上阅读《西游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某班学生在历史课上表演反映清末民初礼仪风俗的课本剧,下列表演的内容不属于新式礼仪的是[]A.握手B.鞠躬C.跪拜D.拥抱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④D.①③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包括①大众传媒的发展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③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从旧式婚礼与新式婚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缠足的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民国成立后,社交场所少见的是[]A.点头B.握手C.鞠躬D.跪拜作揖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1)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下图是中国古老民居四合院,它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衣冠作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等,武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麒麟、狮、豹、虎、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代民族经典服饰是①长袍马褂②中山装③列宁装④旗袍⑤西装[]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D.③④⑤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是[]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材料一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按下列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②“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③“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在种种压力面前,口口口口不久,口政府下达了一道口口,云:“……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因为空缺部分的文字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下列老师的说法,准确的是[]1869年《教会新报》报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虽已开放,某人在其征婚的广告中提出:“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识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人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张爱玲主要强调[]A.近代的旗袍样式发生变革B.西学东渐的局面已经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上海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并为该同学补写全辛亥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在位皇帝是[]A、嘉庆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同治帝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是[]A.北京四合院B.上海石库门里弄C.山西乔家大院D.福建土楼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人口文化是人类在繁衍、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嫁丧娶、道德教育以及人的族类、群落、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映。阅读下《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A、维新变法的兴起B、辛亥革命的进行C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在_______________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在_______________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下列成语、典故中,与刘邦、项羽及“楚汉之争”直接有关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约法三章③草木皆兵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go),“好度由途叙阔情”(howdoyoudo)等,据此说明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包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学习西1869年《教会新报》报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虽已开放,《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