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列表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100
妇女与教育材料一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2009年8月24日,千龙网发表题为《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期中1900~1909年间人们的标准是“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法治的观念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消失的旧时光1943,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精神C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出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喻指[]A.孔孟之道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这集中反映了[]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A.中国传统建筑B.中西合璧C.完全欧化D.中国创新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C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中西合璧性质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四合院④里弄住宅[]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姻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假如某人在1912年从杭州到上海游玩,他不可能经历的是[]A.穿西装坐人力车B.买报刊阅读C.骑自行车观街景D.边就餐边看电视“改革开放前,生活在封闭体系中的中国人将西方的摇滚乐当做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象征加以坚决抵制。八十年代,正当中国人以热切的目光打量世界时,摇滚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以他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后,想探寻近代以来成都的交通变迁情况,他们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材料一图1滑竿图2轿子图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915年,约翰夫妇来到中国,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曾描述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抑制人道主义,……都摩肩挨背的1863年《申报》中对“洋泾浜式英语”有如下描述:“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请看频呼六克,海做高来六做低”。有学者据此做出下列推论最为合理的是[]A.政府开始意识到学习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下图为上海档案馆珍藏的1929年6月6日至10月20日召开的首届西湖博览会照片。在博览会期间不可能出现的是[]A.乘坐汽车、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来参观B.参观博览会的同时吃西餐C近代以来,科技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远东战况电报B.1905年,名角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C.1936年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是《辛丑条约》中的哪项规定[]A.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B.拆毁大沽收藏既是人类保存和发展文化的一种要素,又是文化性的休闲和知识型的娱乐。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清末时期,末代皇帝溥仪为维持“小朝廷”的开支向银行近代以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相互对视中逐渐加速了文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这一过程也加深了对各自文化(文明)的理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墨子把节用当作“圣王之道”,“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节俭则倡,淫佚则亡”。——《墨子》材料二今吾君战“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右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是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③明眸皓阅读下列图片:图1长袍马褂图2西服与旗袍图320世纪图4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确良面料衣裳图5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职业装(1)判断图1、2反映的时代。(2)图1至图2时期服饰、称呼“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下文是发表在《时报》上的《新陈代谢》-文的内容:“……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以下三幅图片选自《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反映了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迹轨。从左到右分别为“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自由婚姻的女人”、“有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侧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是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A.读音虽不准但能促进当五代以来,中国女性热衷于裹脚,“三寸金莲”是很多妇女追求的标准。而到20世纪初期,中国女性美丽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大脚逐渐流行起来。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传入,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一诗:“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反映了[]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B.孙中山民主思想对社会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启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析》,认为女子裹足,不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没有变化④思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人们审美观的变化③“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女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徐安琪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扮。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学东渐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改良旗袍②中山装③西式洋楼④京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从上述材料“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乃夫妇交揖。礼成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太平馆(见下图)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西餐厅,更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西餐厅,开办于1885年。材料二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胞张弼士先生某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化的网页,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等栏目。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栏目,最合适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观察以下图片并回答问题。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是青年人最崇拜的服装20世纪80年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以下能说明此观点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近代的婚礼[]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晚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张爱玲主要强调[]A.近代的旗袍样式发生变革B.西学东渐的局面已经形成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西两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许多富有民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据某一时期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853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自订婚姻,而在130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者为273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褴褛而自惭形秽。——摘自《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200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A.民族独立和富强B.驱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倡导婚姻“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AB、BC、CD、D据《大公报》于1922~1923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共835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显示,在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为自订婚姻,占5%;在130名已订未结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已跃升至1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上海人愚昧、落后B.上海开始了生活下图是一张拍摄于1935年4月3日的大幅照片,57对新人在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的首次集体婚礼。这一新式婚礼通过记者的报道及实况电影的放映,很快传遍全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B.传统纺织缝纫场景C.贵族乘火车出行D.官员按等级就座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影片《火烧红莲寺》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下表是近代史上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可以反映出[]A.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B.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D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A.先进的中国人正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婚姻观念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记·典礼》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下图),这则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出现了男女平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300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试题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