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的定义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 文言虚词的知识扩展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⑴之⑵乎⑶者⑷也⑸而⑹然⑺矣⑻焉⑼哉⑽虽⑾以⑿其⒀为⒁则⒂乃⒃故⒄于。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文言虚词的特性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文言虚词的知识点拨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文言虚词的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类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文言虚词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2
考试频率:必考
分值比重:2
◎ 文言虚词的所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