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故乡二月戏
石    英   
  ①我很小的时候,县城西阂外文昌庙对过,有一座气势很大的戏楼,据说是清朝或更早的明朝天启年间盖的。距我村七里西南方向的芦头镇也有戏楼。更多的是临时搭台演出,“龙抬头”一开始,各村的戏台便像雨后的蘑菇般冒了出来。至于为什么到二月才大唱特唱,可能在我们那里,正月还很寒冷。演戏和看戏都会受到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附近几个庙会多在农历二三月,与庙会结合起来,当然就更红火了。     
  ②当时,国内许多名角特别青睐我们这块山隅海角之地。就说三十里外的龙口港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曾来过好几位。在县城戏楼唱戏的,则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角儿和“名票”。自打我记事时,就有大人领着去“听戏”,有时因为看不见,就被扛在大人的肩头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小姜的男旦,扮相清俊,唱得也好,以青衣戏为主。听过他唱的《御碑亭》《春秋配》《三娘教子》等等。还有一位叫小孙的男旦,他演的《拾玉镯》和《梅龙镇》最为观众叫好。我当时太小,根本不懂一些功夫动作的“奥秘”。臀如说那个小姜在裙裾下面遮掩着走步,怎么就能像流水那么快,而且还看不出抬脚的节奏。有时我使劲抻着脖子仔细观察,还是看不出门道来。另有一位据说是唱高派的老生,只记得姓刘,给人的感觉派头儿挺大,常演的剧目有《路遥知马力》《逍遥津》《黄金台》《乌盆计》之类。听大人说他有一个毛病,爱笑场。果然,有一次,他不知受了什么触发,掩在髯口后面的嘴不住地笑,不得不背过脸去沉了一会儿才打住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最具轰动效应的是“龙抬头”,那天芦头镇戏楼上演出的《苦中义》,至今我也弄不清是一出新编剧还是老戏,剧情无非是兄妹凡入备受继母虐待的故事。由于演员非常入戏,十分投合观众的心理。其中一位孙姓丑角演员据说是从京城里特聘来的,在剧中饰演傻子哥,成为全剧的灵魂。因此一出戏演了数日,人们还没看够。那些日子,可说是村村大谈《苦中义》。这个孙姓演员也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     
  ④每当“大戏”落幕之后,余音似乎仍在脑间萦绕,余兴远未尽消。这时,村里凡有“戏匣子”的主儿,在雨雪天不能下地干活时,仍与正月闲时那样,招呼三五爱好者到他“舍下”去欣赏唱片。我村一邢姓票友,我称其为二舅,家里藏有一百多张唱片,比如,梅兰芳的《凤还巢》、马连良的《苏武牧羊》、言菊朋的《捉放宿店》、程砚秋的《贺后骂殿》、金少山的《锁五龙》等,应有尽有。(摘自《读写天地》2011 年第 4 期)
1、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儿时的什么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加粗词语“听戏”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刻画了儿童怎样的心理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苦中义》这出戏一时很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故乡二月戏石英①我很小的时候,县城西阂外文昌庙对过,有一座气势很大的戏楼,据说是清朝或更早的明朝天启年间盖的。距我村七里西南方向的芦头…”主要考查了你对  【散文阅读】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故乡二月戏石英①我很小的时候,县城西阂外文昌庙对过,有一座气势很大的戏楼,据说是清朝或更早的明朝天启年间盖的。距我村七里西南方向的芦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