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四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阅读材料: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主要考查了你对  【科举制】【“海禁”与“闭关锁国”】【孔子和早期儒学】【《授时历》和四大农书】【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牛顿和经典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