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天津市南开区初三语文升学检测一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面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徉cháng       维 xiān       相形见 zhuó
    B.归宿 sù           美 bǐ          挑拨离 jiàn
    C.意 qiè          脑 suǐ         浅尝止 zhé
    D.破 zhàn       婆 suō        轻怕重 zhān
  • 根据语境,选出对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游来游去)
    B.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浪费)
    C.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不清楚)
    D.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境况)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天津是中国北方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
    B.阅读文学名著,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D.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 下面一段话中,有一个句子与其他句子的表达中心不一致,这个句子是

    [     ]

    ①历史是城市的血脉。
    ②城市的历史往往是通过城市的建筑物和历史名人来体现的。
    ③城市的品味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品牌。
    ④走到这样的城市里,你就会感觉走进了历史,感觉到这城市的历史深厚底蕴。
    A.①        
    B.③       
    C.②       
    D.④
  • 根据表情达意的要求,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
    [     ]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_________,__________,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A.风趣的谈吐,渊博的学识                  
    B.谈吐渊博,学识风趣
    C.谈吐风趣,渊博的学识                    
    D.谈吐风趣,学识渊博
◎ 2005年天津市南开区初三语文升学检测一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黎明的通知》中的“黎明”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光明的到来,幸福生活的到来。
    B.《藤野先生》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最敬重的一位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老
         师。
    C.《变色龙》这篇小说塑造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运用讽刺艺术,表现作者的爱憎和对社会的批
         判。
    D.《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对烈日和暴雨细致形象的描绘,衬托了祥子拉车生活的艰难,让我们看到了
         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悲惨生活。
  • 下面诗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     ]

    A.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郑敏《金黄的稻束》)
    B.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臧克家
        《有的人》)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京
          口北固亭有怀》)
  • 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的片段,选出1—3题的正确答案。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文中“脊梁”一词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指从古以来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B.人或动物背中间的骨头。也指物体中间高起、形状像脊柱的部分。 
    C.指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他们是民族的中坚。
    D.指那些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真正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人。
    2.上述文段要证明的观点是
     [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一切罢了。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D.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
    3.选文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 根据原文,补充填空。完成1-4题。
    1.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花近高楼伤客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春和景明”景色,其中写“鸟欢鱼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从下面所罗列的作者中任选一位,写出一则课文中表达他们的志趣、追求,或展现他们的胸怀、
         抱负的名言警句,意思要相对完整。
         作者:欧阳修、诸葛亮、李白、苏轼
         作者:_______________        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鱼我所欲也》中的片段,回答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1)一箪食,一豆(       )      (2)尔而与之(       )
    2.对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B.行道人弗受(的)
    C.是亦不可以乎(停止,放弃)
    D.为身死而不受(同乡)
    3.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面选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箪食,一豆羹”在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B.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C.“万钟”在合乎礼义的情况下可以接受。
    D.人不能为了高官厚禄失去善的本性。
◎ 2005年天津市南开区初三语文升学检测一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刷:① 铛臼:烹茶的工具。 ② 伏谒:拜见。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所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     恭:通“躬”
         C.僧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     热:热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文段后,(1)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2)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
         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代文阅读。
    我爱家乡的小溪
    佚名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的小溪。多少年来,它总是无声无息地流着、流着,没有人知道它的始和终。家乡的这条小溪就蜿蜒在我们那个不算太大的村落和几座巍峨耸立的大山之间。两岸绿树成荫,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像一块绿绒毯子铺在小溪的周围;五颜六色的鲜花星星点点、漫山遍野,好像绣在绒毯上的团团彩球;密密麻麻的葡萄藤互相依偎着,那水灵灵的葡萄珠,好像_____________。溪水清澈见底,静静地流过砾石浅滩,有时也好像在和你玩游戏,突然发出一道银白色的强光,一晃又消失了,数不清的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小生灵在溪水底的石缝间悠闲地穿行。神秘的气息在数不清的涟漪中弥漫,还不断向四周扩展。金色的阳光笼罩,又给这美丽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几分醉意。
           画儿?不,它不是画。有谁在哪幅画里能听得见那潺潺的流水声,能闻得到那泥土和野草的芳香呢?
           我那难以忘怀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小溪边度过的。父母不用叮咛我们要小心,我们可以涉水过岸,采鲜花戴,摘果子吃;我们可以在小溪中摸鱼虾,打水仗,毫无警觉地、自由自在地嬉戏。就在那美好的时光里,小溪告诉了我――一个乡间的孩子:生命有限,天地无边。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是啊,小溪不也正像柳宗元所感慨的,夹着芳馨,带着希望,引人思索,催人奋进吗?探索小溪的源头,正是我寻求人生的新认识。在我的记忆里,这条令人缅怀不已的小溪从未发生过重大的事情。它总是默默无闻地流着,流着……它从深厚的大地里来,它要到广阔的大海中去。小溪是平凡的,是渺小的,可在我心目中,它永远是伟大的,是神圣的,像那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
    1.给下面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
         石浅滩(        )       犬牙互(       )
    2.请用一个比喻句把“那水灵灵的葡萄珠,好像……”补写完整。
         那水灵灵的葡萄珠,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小溪是平凡的,是渺小的,可在我的心目中,它永远是伟大的,是神圣的”?请结合文意
         作简要分析。
         平凡、渺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伟大、神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弥散”这个词能否换成“飘散”?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秘的气息”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改下面句子的画线部分,使全句连贯简洁。
           脚下是油绿的草地,瓦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边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取下面文段中的关键信息,将其写在横线上。
           为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历时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同时,提高了元器件质量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由于严格的质量控制,该型火箭可靠性指标提高到了目前的0.97,安全性系数更是达到了
    0.997,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最高的运载火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仿照下面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出后面的两个句子。
           希望是冰雪中灿然开放的梅花让你在严冬中感觉到春的气息
           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
           三年的的学校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回忆,你与老师、同学、朋友相处这么长的时间,你的感受会很多,如:友谊、亲情、快乐、烦恼等,请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2.思想感情积极向上。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