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横线上抄写以下内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按照课文填空。
    ①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 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④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⑤《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口语交际:根据语境回答问题。
      小明想到邮局去寄一封信,可是走到岔路口,他不记得该往哪边走。这时正好遇见一位60多岁的老年人,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泣(chuò) (qì) 天撼地(jīng)
    B、洗(zhuó) 灭(mǐng) 人听闻(hài)
    C、唱(hè) 然(chù) 莽莽榛榛(zhēn)
    D、立(sǒng) (mì) 踉踉跄跄(qiàng)
     
◎ 2008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笑容可掬 恍然大悟 望洋兴叹 窸窸窣窣
    B、廖廖可数 节衣缩食 萍水相逢 乐以教和
    C、心有余悸 消声匿迹 苦心孤诣 愿天尤人
    D、名副其实 含辛茹苦 为富不人 俗不可耐
  • 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而不学则(迷惑不解) 元方入门不(回头看)
    B、之(斜着眼睛看) 不见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C、山岛峙(突起 突兀) 翁知我(你,你的)
    D、引凄异(连缀,连续) 耕(奴隶)
  •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段话是从下面文段中抽出来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     ]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B)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C)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 2008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水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将空缺的语句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1)沿阻绝 溯:________________
     (2)多趣味 良:________________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语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用文中语句回答)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将第一段中横线上缺少的语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画波浪线语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中的“卖弄”一词用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稀稀疏疏”和本段中的“_____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1)写出第一段中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七录
      溥(张溥,明朝文学家)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通“抄),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日沃(浇)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太丘与友行(约定)  幼学(喜欢,爱好)
    B、门外(玩耍,嬉戏)   即之(烧)
    C、相而去(舍弃,丢下)  右手握处(笔杆)
    D、元方入门,不(回头看) 后读书之斋曰:“七录”(名称)
    2、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待君久不至,去  死而后  
    B、下车引      人皆贺
    C、日中不至,则是无 与朋友交而不 
    D、如者六七始已    对子骂父则无礼
    3、翻译下列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二则文言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补充完整作文题,然后作文。
          2、体裁不限。字数5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