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用你最漂亮的字体把下列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xuán)耀 (qióng)隆 (yàn)山 苦心孤(zhǐ)
    B、(kào)赏 (mò) (juān)刻 笑容可(jū)
    C、(yē)揄 (jiǒng) (bìng)风 (huì)人不倦
    D、(juǎn)缩 (gèn) (tuò) 密密匝匝(zā)
  • 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
    A、所然无味 怨天尤人 虐杀 空灵
    B、熟能生巧 司空见惯 和蔼 恭良
    C、不耻下问 消声匿迹 铿锵 拱服
    D、言简意该 扑朔迷离 婉转 恍惚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
    C.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D.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请根据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各写出一个你熟悉的故事。(小学、初中课文除外)
    示例:《红楼梦》——葫芦僧断案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 2009-2010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仿照示例,造两个句子。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草,那快乐就是一束暖暖香香的阳光;
      如果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快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口语交际:根据下面几位家长的谈话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甲:现在,真正不打孩子的家长不多。
    乙:是啊。俗话说得好:“不打不成材。”
    丙:那可不行。我是从来不打孩子的,好好说服教育,孩子会听你的。
    丁:是啊,是不该打。可一时气急,就顾不得那么多了。那天,我那小子摔破了邻居家的两个瓷玩具,就挨了一顿揍。
    丙:克制自己嘛。我认为父母和孩子应该打成一片,但绝不能动拳头!
    甲:孩子上小学时应该打,上中学就不要打了。
    乙:我认为,为了孩子的明天,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巴掌!
    丙:你们哪,都没有法律意识,打孩子实际已经构成了“虐待儿童罪”!
    甲:没那么严重吧!
    ①家长谈论的焦点是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家长丙说“父母和孩子应该打成一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词默写。
    ①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有高猿长啸(《三峡》)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____;数声风笛离亭晚,__________________。
    ③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接见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访问团时,引用了《论语六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他们到来的欢迎之情。
    ⑤曹操的《观沧海》中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情与月,表达了对朋友关切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我们常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来表达朋友之间深挚的友情,这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杜甫的《望岳》中表达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综合性学习。
      学校组织一次调查社会上常见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假定你是这次活动中一个调查小组的负责人。
    (1)你准备怎样带领你的小组开展调查活动?请你写出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就如何规范街头招牌用字向文字管理部门提出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2010学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理解。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②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③那一瞬间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许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④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⑤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样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⑥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⑦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单纯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无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⑧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⑨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⑩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地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我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第⑤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所犯的错误,哪些是可以原谅的?哪些是不可以原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明明知道打孩子是不对的,可为什么要采取殴打这种方式?(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每次打孩子之后,都要深深自责,最能体现母亲深深自责的语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母亲”说打孩子也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谈谈你对个别老师体罚学生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捧着空花盆的孩子》。
      ①从前有一位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国王的年纪逐渐大了,但膝下并无子女,这件事让国王很伤心。终于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个孩子收为义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②国王选子的标准很独特,给孩子们每人发一些花种子,宣布谁如果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谁就成为他的义子。
      ③孩子们领回种子后,开始了精心的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已能够成为幸运者。
      ④有个叫雄日的男孩,也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连芽都没冒出来,更别说开花了。
      ⑤苦恼的雄日去请教母亲,母亲建议他把土换一换,但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⑥国王决定的观花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衣裳的孩子们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鲜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国王环视着争奇斗艳的花朵与精神漂亮的孩子们,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⑦忽然,国王看见了端着空花盆的雄日。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眼角还有泪花,国王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⑧雄日抽咽着。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摆弄,但花种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说了一遍,还说,他想这是报应,因为他曾在别人的花园中偷过一个苹果吃。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出了最开心的笑容,他把雄日抱了起来,高声说:“孩子,我找的就是你!”
      ⑨“为什么是这样?”大家不解地问国王。
      ⑩国王说:“我发下的花种全部是煮过的,根本就不可能发芽开花。”
      听了国王的这句话,那些捧着最美丽花朵的孩子都低下了头,个个面红耳赤,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

    [     ]
    A、国王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让他们培育出最美的花朵。
    B、国王深受人们爱戴,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可还没有一个孩子。
    C、国王年迈而又无子,想要挑选一个义子作为继承人。
    D、国王年迈而又无子,他十分苦恼。
    2、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是
    [     ]
    A、国王
    B、雄日
    C、雄日和母亲
    D、手捧鲜花的孩子
    3、依据你的理解,补写完全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言文《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
    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何,其人亡 (逃走)
    B.且父未尝我也 (告诉)
    C.而知我,故不语郎君 (父亲)
    D.卒辇而之 (送还)
    2.翻译下面句子。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敦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4. 蔡磷认为“券在心,不在纸”,在现代社会,你觉得该不该立字据,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踩,践踏)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心神安适)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侍奉)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通“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①牵牛来责蹊田 (  )
     ②冕因,依僧寺以居 (  )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居  或钱币丐之
    B.安阳韩性闻而异  不能称前时
    C.暮归,忘牛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录弟子  可以师矣。
    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韩性像侍奉王冕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一段所写王冕苦学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乡里小儿”讪笑时,王冕为什么“亦笑”?请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再现王冕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
    题目:我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1、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成记叙文,600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