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外国语学校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chà)      护(pì)      刚自用(bì)
    B.彭(pài)       漏(pī)      目结舌(chēn)
    C.除(bìn)      狡(xiá)     犊之情(shì)
    D.责(jié)       然(yǎn)    心积虑(chù)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葱笼      重蹈覆辙      噤若寒蝉
    B.寒暄      流言蜚语      贪赃枉法
    C.浮躁      流恋忘返      发愤图强
    D.妨碍      融汇贯通      飞扬跋扈
  •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李强爱屋及乌,因为喜欢王菲,对王菲所在的学校也格外青睐。
    B.虽然曼哈顿的大部分公司已经开门,世贸中心周围的公共交通也逐步恢复,但和原先相比,整个曼哈顿岛已黯然失色
    C.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他们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这下他可以安之若素了。
    D.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水灾如果发生在旧社会,肯定会瘟疫流行,哀鸿遍野了。
◎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外国语学校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人,_______;_______。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________,__________。
    ①要活出简单不容易      ②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
    ③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       ④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③④①
  • 与下列课文有关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石潭记》——柳宗元 ——《柳河东集》——北宋
    B.《香菱学诗》——曹雪芹 ——《红楼梦》——清代
    C.《雷电颂》——郭沫若——《屈原》——现代
    D.《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美国
  • 按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默写古诗文。
    ①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是:                           ,                           。
    ②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③《〈孟子〉二章》中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首要条件的句子是:                            ,
                                     。
    ④最近,中国政府宣布,免除非洲贫困国家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这种关注人间冷暖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                           ,                           ”的济世情怀。(请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作答)
◎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外国语学校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某超市宣传牌)各位新老顾客您好:根据国务院《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①从6月1日起实行收费,请各位顾客根据需要选购。
           材料二:“限塑令”实施几天后,超市里顾客自带环保袋和塑料袋的超过60%,②环保塑料袋的用量比限塑前有大幅降低,环保购物袋的销量翻了三倍。
           材料三:“限塑令”实施后,各类环保购物袋进入市场,环保购物袋多用无纺布、尼龙等材料制造,③价格低廉,所以做工十分粗糙;携带方便,但购买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多时顾客又感到不便。
    ⑴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请用对联的形式概括,给下面的出句写出对句)
          限塑令初见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限塑令”是材料中哪句话的缩略句?这种语言形式有什么优点和局限?请各举一例说明。
                                                                                                                                                                   
    ⑶ 上述材料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任选两处,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        生命,如果单就它的个体来看,即使是巨如恐龙,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也微小得多。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群体来看,其力量就强大多了。因为生命可以生生不息,越来越繁盛。一只雌白蚁每年能产卵100万个以上,而在生物中,白蚁还不是繁殖力最强的。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 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
    1000多万个。
           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而细菌则小得肉眼看不见,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鲸的作用还大。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如果没有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鲸和鱼类都将无法生存。但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微小生物是海洋中最多的生物,它们繁殖的数量超过了鱼类捕食的需要。
           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细菌的作用,枯枝落叶被分解成为腐殖质,使肥料变成植物能吸收的养分。细菌还使空气中的氮在土壤中固定下来,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某些细菌还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帮助那些有益的微小生物繁殖,消灭那些有害的生物,农作物的收成就有可能更好。
           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造成石油的主要原料不是别的,正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这些生物由于水温变化等原因,会突然大量死亡,尸体堆积在海底,最后成为石油。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也得力于某些厌氧细菌的工作,它们将植物体内的氧气、氢气排除掉,使碳保留下来。某些“吃”铁的细菌,使本来存在于水中的含铁物质改变性质,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以求得生存,同时使这些含铁物质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很大的铁矿。这种“吃”铁细菌在今天的湖泊、溪流中有时也能见到,它们的集合体像赭黄色的棉花。锰矿的形成也有细菌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磷矿,竟是许多微小生物的骨骼堆积、变化而成的;而那些构成大山的厚厚的石灰岩的建造者,竟是小小的珊瑚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群体的生命的巨大力量!
           生命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有时也是盲目的,这些盲目的行为会毁灭生命自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出现后,开始注意到了有目的地引导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但如不能从总体上认识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结果还是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的。 (选自《时间的脚印》)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命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要微小得多。
    B.鲸和鱼类都是靠着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而生存繁衍的。
    C.细菌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
    D.石油、煤、铁、磷等都是由微小生物生成的。
    2.选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微小生物的巨大作用?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从中找出两种并举出具体的例子。
                                                                                                                                                                  
    4.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 永 恒 的 坐 标
           ①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②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③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④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⑤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
           ⑥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⑦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⑧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⑨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摘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理解。 
    (1)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 
                                                                                                                                                                 
    (2)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3.简要分析②段画线部分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 这个“差距”具体表现在哪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①不敢稍逾约            逾                              
          ②俟其欣悦               俟                               
          ③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④右备容臭               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作者从那三个方面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__
    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渲染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        
                                                                                                                                                           
    5.结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谈谈现代的青少年应当有怎样的苦乐观。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 作文。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你”字就必定会用到。“你”也许是亲人、师友、也许是同学、对手,也许还是陌生人。或者也许,“你”是不可或缺的物品,是某种情感精神……总之,离不开“你”。请以“离不开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②字数不少于500;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