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北京市宣武区初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jí)       罚(chéng)     岸(dī)       随声附(hè)
    B.定(nǐ)      泻(qǐng)        亏(kōng) 人迹至(hǎn)
    C.耀(xuán) 形(jī)            禁(qiú)     斤斤计(jiǎo)
    D.夺(lüè)    迫(qiáng)      一(fù)      低级味(qù)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戳穿   葱笼   烽烟   迟疑不决                
    B.游弋   恣肆   和谐  骇人听闻
    C.骄贵   狭隘   快捷   改斜归正                
    D.吝惜  干燥   蜡烛   目不瑕接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力(尽,用尽)          此起彼(低下去)
    B.景(优美的)             不设想(可以,能)
    C.无(开端,开始)      从容不(急促)
    D.慢(懒惰,松懈)      声色厉(全,都)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作家王愿坚写的反映红军长征事迹的《七根火柴》是一篇构思___________的小说。
    ②面对大家的_________,这个欺行霸市的摊贩只好跟着公安人员走了。
    ③煤炭等是发展工业___________的原料。
    A.精巧 斥责 必需                       
    B.精巧 诘责 必须
    C.精致 斥责 必须                       
    D.精致 诘责 必需
◎ 2005年北京市宣武区初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够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B.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别具匠心,值得一读。
    C.《江河水》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演奏曲,每当乐曲响起,总会让人流连忘返,触目伤怀
    D.尽管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但是母亲的叨叨絮语至今仍然依稀可闻,让人好意难却
  • 填入下列句中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对于这些伟大的作品不可能按照学科归类,_________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________必是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种永恒的内涵,__________具有永恒的价值。
    A.不论   都   因此                        
    B.因为   所以   因此
    C.只要   就   所以                        
    D.不管   如果   那么
  • 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__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的感觉,烟雨迷蒙,使所有景色若隐若现,若真若幻,____________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 下列作品、作家、作家所处朝代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
    A.《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D.《醉翁亭记》      欧阳修      唐
◎ 2005年北京市宣武区初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背诵、默写。
    1.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2.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
    3.山不在高,__________。水不在深,_________。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由个人推论到国家,进一步从反面论证“生于忧患”的必要
         性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增其旧 因地宜                  
    B.得无想天开 
    C.山岳滋暗长                 
    D.南潇湘 此乐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 岳阳楼不同的景物使“迁客骚人”产生了不同的“览物之情”,说说这是两种什么样的人?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4段画线的语句描写的内容。
                                                                                                                                             
  • 阅读小说,完成1—5题。
    山的泪流满面
           山的家很穷。山的家在邙岭深处,没有院墙,没有瓦房,只有一眼窑洞,小时候山和两个弟弟夏天总是光着身子,没有裤子穿,如同满山乱蹿的猴子。
           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
           山到了必须穿裤子的年纪,因为山要读书了。山把书读得琅琅上口,也把嗓子调得音色纯正。放学的路上,山在丛林间走过,总要和树上的鸟儿对歌。山想,鸟儿有漂亮的羽毛,而自己却没有整洁的衣裳。山经常这样伤感。少年的山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忧愁的种子。
           后来,山考上了县里的戏校,背走了家里仅有的一床棉被,去了县城。山不知道,他走了以后,家里人将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
           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
           山用功学戏,很快就成了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经常表扬山,同学们也都喜欢山。可山总是昂不起头来,因为山发现,自己还缺少一条棉褥。山每天睡觉的时候,只能在床板上铺一条粗布床单,山知道棉褥柔软而温暧,山很想让娘做一条棉褥。但是,山无法向娘开口,因为他已经卷走了家里惟一的一床棉被。
           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
           山最终还是向娘说起了想要一条棉褥。因为山回家的时候,看见家里又添了一床棉被。尽管被面是由碎布拼接而成的,但家里毕竟又有了棉被。山想,娘是有办法的。于是,山对娘说,戏校的夜晚很冷很冷,他真的需要一条棉褥。娘的目光里透着艰难,但娘还是答应了山。山的弟弟“呼啦”一下冲到山的面前,弟弟指着那床棉被说:“哥,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山发愣,山摇头,娘“啪”的一巴掌将弟弟扇了个趔趄。弟弟不再吭声,逼视着山的眼睛。山永远都忘不了弟弟那鄙视的目光。
           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
           山终于得到了一条棉褥。娘把家里那床棉被拆开了,从里面掏出一些陈旧发黑的棉花。娘又找来了一些不规则的布片,拼接成褥里、褥面。山充满了惊奇。山不明白,棉花为何那样脏,布片为何那样碎,而且还都有火烧的痕迹。山不能问娘。娘一边缝制棉褥,一边悄悄流泪。娘对山说,她还有地方找棉花,她会让家里的棉被重新厚实起来。
           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
           山背着娘缝制的棉褥,回到了县城。山后来从弟弟的嘴里知道了那些旧棉花和碎布的来历。村里养着几个“五保户”,他们都是些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村里给他们养老送终,谁死了,就把谁用过的东西烧掉。山的娘从火堆里抢出来一些衣服和被褥,剪剪撕撕,整理出来些棉花和布片。人不走到绝境,是不会想出这种办法的。山无法想像,娘是怎样扑灭熊熊燃烧的火焰,又是怎样悄悄地将这些东西拿回家中的。
           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
           山的戏校生涯,就是睡在这样的棉褥上度过的。棉褥是温暖的,山能感觉出母爱的热度。山从戏校毕业后,成了出色的演员。后来。山又改行搞起了戏剧研究,山的研究成果颇丰,却总也离不开悲壮与苍凉的主题,山说:没有悲壮与苍凉,便没有良知,戏剧的本质是良知……我爱惜自己的悲壮和苍凉,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和翅膀。山经常出现在豪华饭店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山在论述悲壮与苍凉的过程中,总要提到自己的光屁股童年和那条充满母爱的棉褥。
           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
                                                                                                    (选自2003年3月28日《教育时报》)
    1.结合内容说说少年的山“伤感”和“忧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山向母亲要棉褥时,弟弟为什么“鄙视”他?弟弟鄙视他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几次暗示了娘的被褥的来历,请在原文中摘录其中任意两句话(或短语)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每当说起这事,山都要泪流满面”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山的成长过程或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说说山研究的“悲壮与苍凉”的意义是什么?
       (不得超过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说明文,完成1—4题。
    陨石决定了恐龙的兴亡
           恐龙兴起于2.3亿年前,曾横行地球1.6亿年之久,然而却在 6500万年前倏(shū,极快地)然消失了。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科学家发现那里铱的含量超过正常量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心。因为在地球上,铱的含量非常稀少,但是在小行星上铱的含量却比较丰富。而这样高浓度的含铱量,在地球上通常只有在陨石中才可以找到。据科学家推测,大约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达10千米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在尤卡坦半岛与地球相撞。这次撞击所释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撞击产生的尘埃扩散到全球,遮蔽了天空,地球陷入持续多年的黑暗之中。由此引起了一连串可怕的环境灾难,包括风暴、海啸、寒冷黑暗、酸雨和火灾,最终导致了恐龙和其他物种的大规模灭绝。
           恐龙一下由“霸主”的地位到了“灭绝”的境地,罪魁祸首是陨石。然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陨石,却在2.3亿年前使恐龙空前兴盛,成为地球上的一代霸主。
           据科学家对古地层和古化石的研究显示,在三叠纪结束前,曾有一场史无前例且原因不明的大灾难袭击了地球,使得茂盛的蕨类和石松森林消失了,全球占一半的浅海生物被摧毁,海洋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也遭到了灭绝性的打击。
           大灾难的严寒之后,地球气候温暖宜人,年温差也不明显,环境稳定、优越,大地丰饶美丽、生机盎然。在这优越的外部条件下,起源之初的恐龙生长速度极快,如鸭嘴兽恐龙出生时仅35厘米,一年后即可长到2.7米,4年后它的个头就有6米长。而且像雷龙、晰龙等身体比鸽子还小,食量小,成熟期早,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它们迅速进行“自我替代”,很快进化成巨大以及凶猛的两足恐龙,大量捕食小型动物,成为统治地球的霸主。
    选自《青年知识报》
    1.科学家推测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依据是什么?
                                                                                                                                                      
    2.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0字)
                                                                                                                                                     
    3.恐龙2.3亿年前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4.第2段画线的语句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自然与艺术 
           大自然是丰厚而无私的。它不仅是人类家园物质生活的依存,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孕育者。
           如果说高尚的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摇篮,那么大自然则是一切艺术的母体,任何艺术在大自然的宽广博大的胸襟中,都得到了萌发和孕育。以我们最古老的《诗经》为例,它的开篇之作,就是抒写自然与人间爱情的情景融合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前两句是描摹自然景色的,然后由景而进入人间情爱世界。试想,如果此诗没有前两句自然情景的烘托,只剩下后两句情爱表白,其诗就被抽去了意境的完美。世界最古老的艺术,如非洲的石雕——包括我国发现远古时期的岩壁画,大都是以夸张了的鸟、兽形象为蓝本——而这些被抒写于石壁上的偶像,无一不是来自远古蛮荒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功力,实在是奇伟而博大,它不仅创造人类,创造物质,还给人类的精神插上了飞天的羽翅。青年时代,我非常喜欢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也深深为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而动情。当时,我只认为这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所以让我痴迷其中,是诗情的文字的魅力所致,待我有机缘去了湘西凤凰城和冀中水乡白洋淀之后,我才明白了两位大师的语言文字,是这方水土的绮丽景观给予的——湘西张家界气势雄浑的大山(在我印象里,那是充满阳刚的一座座“男儿山”),那在高山幽谷中碧如丝带、静静而流的猛洞河(在我印象中,她是一条充满阴柔情致的“女儿河);如果没有大自然孕生这片奇山丽水,沈从文先生笔下,能有风情如画的《边城》孕生吗?《荷花淀》的故乡白洋淀,也同样让我神往:时正秋日,芦花放白,水鸟啾鸣斜飞;穿梭于芦花荡中的舟桨,划破了水乡的沉静;睡在莲叶上的荷花,似睡似醒般地摇曳着粉色桃腮……试想,孙犁如果没有情钟于这田园风景的经历,会写出《荷花淀》那样的优美文本来吗?!
           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次坐马车行驶过草原,看见车轮碾过的野草,迅速地挺直了身腰,于是敏感地联想到从不屈服的高加索人反抗沙皇的英勇悲壮,从而创作出长篇小说《哈泽·穆拉特》;一株大自然的野草,居然成了点燃文学的星星之火。我国歌词作家乔羽,有一天看见一只蝴蝶飞进他的窗子,他立刻见景生情地写出了《思念》。作曲家谷建芬,将其谱写成一支撩人情思的歌曲。而无论是那些大车轮下挺直了身腰的劲草,还是那只闯进乔羽窗子的蝴蝶,都不是无名无姓——它们来自于大自然。
           根据人类对浩瀚宇宙的了解,除了地球之外,还没发现其他星球有生物存在,因而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家园——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摘自2003年1月21日《人民法院报》)
    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作者要表达的论点是什么?
         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的作用是什么?
                                                                                                                                                
    3.第2段以《诗经》、非洲石雕以及我国的岩壁画为例,是为了证明哪句话?
                                                                                                                                                
    4.作者写自己喜欢沈从文和孙犁的作品的过程,是为了证明什么?
                                                                                                                                                
    5.第4段中,哪两个词语表明作家是从大自然中受到了启发,从而创造了不朽的作品?
                                                                                                                                               
  • 作文。
    题目:成长的足迹
    要求:1.注意选材,中心明确;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
              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