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模拟信息优化卷(1)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意境相似。
    (3)无数英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有英名,请用文天祥的两句诗赞颂他们的壮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从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选出两句表现“百姓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配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请欣赏下图,为其配上一首你曾学过的古诗词。(要求完整填写标题、作者和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
      ①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②“垂帘无个事,抱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
    (1)给文中的加粗字注音。
    纤(   )膝(   )
    (2)由第②段中的“水帘洞”你会联想到我国古典小说《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勇敢、_________的化身。
    (3)《陋室铭》中有一个含有“帘”字的对仗句,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苏州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也有一副对联,下联含有“帘”字,为“一帘晴雪卷梅花”,与之构成对仗的上联应是(   )。
    A.满园春光堪入画
    B.满地绿荫飞燕子
    C.千朵红莲三尺长
    D.三代前贤松柏寒
  • 下面这篇报道中共有三处语法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①据新华社报道,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不仅是生产安全事故,而且派生出环境污染。②国务院工作组11月26日对下一步工作提出4条意见后强调,除了依法追究爆炸事故责任,还要同时依法追究因此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③这提醒我们,必须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进行法律的考量,对违法者依法追究,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得到实质性的增强。
    (1)第①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探究后的发现,并补写相关文字。
      某网站上发了个帖子:“假如你有100斤黄豆要卖出去,可现在市场上黄豆滞销,请问你有什么办法把豆子卖出去?”跟帖的网友纷纷支招儿,现列举三种如下:
      第一种:把豆煮熟。如果卖不出去,就做成豆豉;还是卖不出去,就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第二种:做豆腐。如果做硬了,就卖豆腐干;做稀了,就卖豆腐花;实在太稀了,就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出去,就放几天,改卖臭豆腐;还是卖不出去,就让它长毛,改卖腐乳。
      第三种:让豆子发芽。如果豆芽滞销,就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还卖不动,就让它再长大点,卖盆栽,命名为“豆蔻年华”,这次卖的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出去,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主题就是“豆蔻年华的枯萎”,以此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成本回收: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那就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移栽入土,灌溉施肥,除草培育,几个月后,再去市场卖豆子……(选自《莫愁》)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为其补充一两句议论性的文字。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对我国奶业而言绝不亚于一次“地震”。9月11日,河北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被曝光,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在22家乳品企业69批次产品中检出了三聚氰胺,我国奶业遭受严重的信任危机。“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最受伤的是孩子,在产业链另一端,受伤害的还有守法奶农。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模拟信息优化卷(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仔细阅读下面三段材料,按照其内容和形式把第三段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字)。
      材料一 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材料二 重点中学竞争尤为激烈,我们如果帮助同学解答难题至少半小时,使自己本已十分紧张的学习时间受到耽误。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难题是:教孩子助人为乐,还是不惜一切在竞争中胜出?
      材料三 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车上前扶助,不想竞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伤者?救还是不救?
    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再续写一句。
      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QQ”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阿Q”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乌龟与鹰》(《伊索寓言》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龟与鹰
      乌龟看见鹰在空中飞翔,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
    1.读这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喜欢《伊索寓言》书中的哪一则寓言,请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模拟信息优化卷(1)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请对第一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幸福没有榜样
    赵亚兴
      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做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你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家庭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他家。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于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父母与妻子儿女,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选自《知音文摘》2008年l期)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家庭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他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准确的。”一句中的加粗的“大”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一句,谈谈你对“人生的追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很多关于“幸福”的人生哲理,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请找出来谈一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拿破仑之子在新年之际,当属下张罗着是选一座宫殿、城池还是送一支军队作为幼王的新年礼物时,幼王却只想要一双农民穿的仅值一个苏(法国辅币名,一个苏等于二十分之一法郎)的木屐,然后穿着它上街,与那些赤脚在泥污中追逐嬉戏的穷孩子一起玩耍。那是一个孩子自然而真实的需要。幼王的新年幸福只需要一个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生命中的贵人
    林芳菲
      许多年前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一个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去卖锅的湖南人,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想找一户人家投宿。
      他从村头开始敲门。第一户,门没开。这刮风下雨的黑夜里,人家听不到敲门声。第二户,门开了,主人一看是个陌生人,就关了门。第三户,门没开,却蹿出一条大黑狗。大黑狗龈牙咧嘴地冲他吠,他吓得挑起担子就逃,脚被石头绊了一下,摔了跤。腿摔伤了,他挑不了担子,便只好把担子放在路上,又去了另一户人家敲门。
      这个村子总共才八户人家,这已是他敲到的最后一户。门开了,开门的是个女人。他说:“行行好,让我在你家住一夜吧。”女人为难了,因为她是寡妇,而且对方又是个陌生的人。寡妇犹豫着说:“你到别家去吧,我……”这个湖南人刚一转身,就昏倒在门前。
      寡妇迟疑了一会儿,就喊她的儿子。把湖南人扶进屋了,熬了碗姜汤,让他喝下去驱寒。湖南人醒后,寡妇又找来她丈夫生前穿的衣服,让他穿上。那时候米少,她自己一家两口晚上还吃粥,可是寡妇却去煮了两大碗白米饭给他吃。晚上没地方睡,寡妇和8岁的儿子一起坐着过夜,把床让给他。夜里,他还是病了,发了高烧。
      第二天,寡妇到处寻医问药,为他治病。湖南人体质好,调养了几日,就好了。上路前,湖南人知道了寡妇的儿子叫刘凯,读小学一年级。
      寡妇家比较穷,刘凯上完初中后,没钱继续读下去了。好像有人注视着她和儿子似的,就在刘凯辍学的时候,有人给他寄来了500元钱,汇款单上写明是让他读书用的。刘凯和他母亲看见汇款单是从湖南寄来的,就想到了那个湖南人。
      此后三年高中,湖南人总是按时寄来钱,刘凯很懂事,也很用功。三年后,他考上了大学。刘凯拿到入学通知书四五天后,一张3000元的汇款单寄到了刘凯手上,村里人对刘凯说:“你这孩子,是哪辈子积的德,总有贵人相助。”刘凯和他母亲望着远方,刘凯喊了一声:“湖南叔叔。”
      以后,每个月总有生活费寄到刘凯读书的大学。每个学期结束前,一笔3000元的学费早早地又寄来了。汇款单上,汇款人姓名、地址这一栏没细写过。
      大学毕业后,刘凯照着汇款单邮局的粗略地址去找湖南叔叔。找了半个月,在一家私营的铸锅厂找到了湖南叔叔的妻子,时任厂长的中年女人。
      一提起自己的丈夫,中年女人眼圈立刻红了。
      原来,湖南人告别寡妇母子回乡次年,便开起了自己的铸锅铺。由于经营有方,没过几年,竞发展成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为人和善、细心的湖南人致富不忘恩人,决定暗地里资助刘凯完成全部学业。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前的夏天,湖南人久病不愈。弥留之际,湖南人特意嘱咐妻子完成自己未竟的事。妻子流着泪答应了。此后两年,妻子总是按时为刘凯汇去每学期的学费,从不间断。
      刘凯在中年女人的引领下,来到湖南叔叔的墓前,他双膝跪地,抚坟痛哭道:“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旁的中年女人哽咽着说:“他生前对我说起过,你和你母亲是他生命中的贵人,没有你们,他可能早就病死在那个小山村了。”
    1.“生命中的贵人”既指____________,因为她们曾在____________;又指,因为他们____________。
    2.“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副数字对联的横批应是“_______”。文中哪些话印证了这副对联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请把这些话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述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文中第四段是____,这段文字暗含哪些信息?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第一人称(以刘凯的身份),为本文写一个故事梗概(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补写适当的话(不超过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代刘凯为“湖南叔叔”拟一副“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以示感恩致敬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浚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秋水至        时:___________
    (2)河伯始其面目     旋:___________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山 之:___________
    (4)亦去害马者而已矣   其: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伯始旋面目 亦去害马者而已矣
    B.望洋向而叹曰 知具茨之山乎
    C.河伯欣自喜  曰:“。”
    D.于焉     进亦忧,退亦忧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为__________而陶醉
      提示: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中,无论人、事、物、景等,总有令你陶醉的时候,请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某些“陶醉”点,补充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同学们对“小蜗牛”和“妈妈”的对话一定有深刻的领悟,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慨、发表议论、编述故事,文体不限,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