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3的第一部分试题
  • 用诗词原句填空。
    ①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
  • 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①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自己理想抱负和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抒发“思乡”之情的完整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6年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3的第二部分试题
  •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①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记者近日从“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保护母亲河——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先行”活动》的通知,决定于2005年8月-2006年12月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主题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先行”的活动。三好中学准备响应这一号召,在全校举办一次节约动员会。
    A.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围绕这一主题,请为学校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你准备怎样从自己做起,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先行”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者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是______(朝代)时期______(人名)的作品。
    2.在文中横线上依据课文写出课文原句。
    3.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解释划线的词。
       二者不可得兼(     )
       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     )(     )
       故有所不也(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由是(     )(     )
       妻妾之(     )
       一豆(     )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
       万钟于我何焉(     )(     )
       所识穷乏者我欤(     )
       为身死而不受(     )
       亦不可以乎(     )(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一致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本文的论述观点前先写“鱼”与“熊掌”,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观点?批判了怎样的做法?文中三个段落各自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本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至少答两点)请举一例证明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当今社会,文章所倡导的观点还值得提倡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句话中,“所欲”和“所恶”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6年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3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植物对动物的战争
      ①植物的一生中,经常会受到动物的伤害,因为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因此采取各种办法来进行自我保护。
      ②为什么咖啡树的果实里含有咖啡因,茶树叶子里含有茶碱,烟草叶子里含有尼古丁呢?它们是为了让人们悠闲的享用吗?恐怕不是这样。这些对我们有提神或镇定作用的物质其实都是毒素,是真正的“杀虫剂”,是这些植物用来杀死那些要吃它们的果实或叶子的昆虫及其他动物的。生物学家给蝴蝶幼虫和蚊子幼虫施了小剂量的咖啡因,它们就不再吃东西了,像触了电似的到处乱爬,生长也停止了。如果使用大剂量,它们会在24小时内死掉。而喷过咖啡因的番茄,也再没有什么啃叶子的昆虫会碰了。
      ③沙漠中的仙人掌,他们的叶退化成刺,浑身的刺好像一个大荫棚,而且那些刺密密麻麻,让人难以接近。在沙漠里绿色植物十分稀少,仙人掌如果没有这些蛰人的刺,很容易就成了沙漠中食草动物的一顿美餐。含羞草稍被触摸,就会自然地收缩起来。科学家发现,含羞草的这种特性,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方法。含羞草的害羞特性,不仅能避开狂风暴雨的袭击,据说还能防止动物的伤害呢!因为动物稍稍碰它一下,它马上就会合拢叶子,这习惯性的动作准会让垂涎它的动物大吃一惊,继而逃之夭夭。
      ④南美洲的一种野生马铃薯对付昆虫更有绝招。它的叶子上长着两种汗毛,如果蚜虫碰弯了其中一种,它们就会分泌出一种胶来把蚜虫粘住;如果另外一种纤毛折了,则会有一种气体散发出来。奇妙的是,这种气体竟和蚜虫在遭遇瓢虫、草蛉幼虫进攻时发出的警告气味一样,蚜虫就会以为是别的同类在发警报:“注意!有敌人在靠近!”于是,其他的蚜虫赶紧逃跑,叶子得救了。在美国,如果玉米地遭到螟蛾的侵害,玉米会发出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气味,它会引来姬蜂,而姬蜂会杀死螟娥。显而易见,这种植物竟会招引自己的“侍卫”!
      ⑤植物的自卫手段,有时还有很大的杀伤力。中美洲有一种博尔塞拉树,不仅动物怕它,连人都怕它。若是羊、牛或人碰它的叶子,周围15厘米范围内的叶子就会向它们劈头盖脸地浇下一种具有腐蚀性的液体,简直是一种“液体大炮”,令动物心惊胆战。
      ⑥人们困惑不解的是,植物既无神经又无意识,它们是怎么感知昆虫的侵袭,又是如何调整体内化学反应去合成一些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它们又是怎样散发和接受化学“警报”,协调集体抵抗动物的行为?现在看来,只有弄清这些植物的生理机理,才能最终解开植物和动物之间的“战争”之谜。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列举生物学家给蝴蝶幼虫和蚊子幼虫施用咖啡因的实验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野生马铃薯和玉米的“绝招”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文章第⑤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面对动物的伤害,植物会采取各种办法进行自我保护。在人类面前,植物更显弱小。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植物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米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上帝特别喜爱,狠狠的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时已小有名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真不假。
      上帝很馋,见谁咬谁,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无法抗拒,又难以弥补,就只有“既‘咬’之,则安之”,从容应对。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或者干脆学学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
      上帝又吝啬得很,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事,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顶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自慰: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1.“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指什么?本文以此作标题,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开头第一段讲了一个盲人推拿师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了米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仿写一个句子,内容可自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落大野
      (1)在飞速行驶的火车窗口远望——日落正发生在宁静、苍茫的大平原上。
      (2)冬天的落日,圆圆如一枚红果,在青天的磁盘里。这是庄严的落日。
      (3)余晖淡淡,寒林肃立。不知来自何处的苍冥已经从遥远的地平线上涌起来了。视野里没有枯藤当风摇摆,也没有昏鸦飞过,瘦马踟蹰。远处近处,已经有了黄昏悠长的意味。
      (4)远处河堤上的老树,齐刷刷地站成了平原的篱笆,想把暮色挡在外面。车往南行。后来,出现小桥了。孤独的桥,架在河两岸,没有流水。流水在远处的夏季贮存着。铁轨已经铺进了梦里,书中的古道早已无迹可寻。窗外的风里,几个盼春的孩子正在蛰伏的麦田里和黄狗黑狗一起奔跑。高高的天上,飘舞着他们牵在手里的纸鸢。
      (5)人尽管每天都沐浴着新鲜的阳光生活,却总说累。经年的落下又升起,太阳累不累?
      (6)如果累了,人会歇会儿。为什么太阳不累,不能歇会儿呢?
      (7)也许古人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太阳,说“阳刚”,也就是说太阳。
      (8)这些比喻,是人们对生命状态的一种体悟,一种把握。
      (9)生命应该像太阳,,不管东升还是西沉(我们眼里西沉的落日,并没有休息,而是去照亮那半个地球人们的眼睛了),都将光明奉献人间。
      (10)生命应该像太阳,亲切地把阳光和温暖没有分别地给每一个人,不管他的皮肤是黑是棕是白是黄,也不管他的眼珠是黑是蓝,头发是金是灰是黑是白。
      (11)士不可以不弘毅。生命真的应该像太阳一样安详,任天上风卷云舒,不炫耀,不喧嚣,不张扬。
      (12)大至山海,小至花草,都是在太阳的怀里长大的。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是太阳的孩子。我们的地球,尽是阳光一族,为什么还要在这小小的地球上,制造那么多的爆炸声响、歧视的目光?
      (13)暮色渐浓。眼睛已经隐约感受到了黑暗。想起海伦·凯勒的一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天光明,就是三天有太阳的日子。和整天拥有阳光的人来比,她的最大奢望,竟然是那么简单,那么纯洁。
      (14)太阳终于一跳,日落大野。眼睛可以看得见的黑暗,彻底的把天与地缝合起来了。夜幕已垂。大地以他的静穆承载着绵长的列车轰隆隆驶过。
      (15)远处星空遥遥,散落的星星睁大了眼睛;近处一片灯火。眼前已是故乡。
    1.在作者眼中,黄昏时的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落日是_________。(用文中语言回答)
    2.第(3)段的画线句表示作者想起了哪首诗?词的作者是谁?请将原词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中作者描述“窗外的风里……”的情景是为了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6)(7)(8)段是什么意思?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10)(11)这三个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引用海伦·凯勒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习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球王贝利喜得贵子,贺客盈门,大家都说这孩子长得壮实,将来可子承父志,成为一代新球王。贝利说:“他可以成为一名球员,但不可能成为球王。因为他生活得太富有,而我从小生活得很苦,有时候贫穷就是一种财富。”
      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②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或者一句话、一则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内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的心灵。
      请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