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版九年级语文专项试题热点20 议论文阅读的第一部分试题
  • 和谐明善
      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一个词儿。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
      道理是自明的。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唯有善字当头,善优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和谐明善,要义在扬善。善者,善良、美好、亲善、友好之谓也。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力追随、屡加发扬的。先人们如孟子就认为“好善优于天下”,如班固就认为“治远自近始,习善在左右”,如欧阳修就认为“为善最乐”,如景颐就认为“与人为善乃公也”。及至现当代,人们更是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否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作为判断善恶的客观标准。
      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社会,就会使明善和谐见,花含春意无限艳。人无贵贱,人格平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风。讲和谐,首先就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一要丰,处人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己见。贵了不娇,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和气生和睦,和气“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如果不把环境当同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鸟儿颤抖,哪还有和谐可言!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树更绿,花更红,草更青。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有言道:“天意怜幽草”,“草木有本心”。只要善待它们,它们就不仅会与你和睦相处,而且会给予你更多:养眼、增氧、提神、添寿。
      人的生活都脱离不了社会。讲和谐,就需要与之为善:多看发展少求疵,多想恩泽少责难,并要担当起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多为贫困者献爱心,多向落难者伸援手,多给失利者加把劲。要多用感恩之心去感谢社会,而对于一时难尽如人意的地方,却要在不足中求满足,在弱点中找亮点,从而使心态平衡,甘芳溢颊,乐观豁达向明天。
      和谐明善,贵在实践。只有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修身践言,和谐之风就会以“其声和以其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间。
    1.从第1、2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论述的“和谐”与“明善”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何作用?请为第5段添加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第8段含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版九年级语文专项试题热点20 议论文阅读的第二部分试题
  • 行使拒绝权
    毕淑敏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于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拒绝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你不会拒绝,你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
      拒绝不像选择那样令人心情舒畅,它森严的外衣里裹着我们始料不及的风刀霜剑。像一种后劲很大的烈酒,在漫长的夜晚,使我们头痛目眩。
      于是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我们在无数应该说“不”的场合沉默,我们在理应拒绝的时刻延宕不决。我们推迟拒绝的那一刻,梦想拒绝的冰冷体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缩小以至消失。
      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我们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拒绝。
      不拒绝,那本该被拒绝的事物,就像菜花状的癌肿,蓬蓬勃勃地生长着,浸润着,侵袭我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难以救治。
      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
      不拒绝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痛苦与麻烦。
      拒绝是对一个人胆魄和心智的考验。因为拒绝,我们将伤害一些人。这就像春风必将吹尽落红一样,有时是一种进行中的必然。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拒绝的味道,并不可口。当我们鼓起勇气拒绝以后,忧郁的惆怅伴随着我们,一种灵魂被挤压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
      因为惧怕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们有意无意地减少了拒绝。
      在人生所有的决定里,拒绝是属于破坏而难以弥补的粉碎性行为。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在作出拒绝的时候,需要格外的镇定与慎重。
      然而拒绝一旦作出,就像打破了的牛奶杯,再不会复原。它凝固在我们的脚步里,无论正确与否,都不必原地长久停留。
      拒绝是没有过错的,该负责任的是我们在拒绝前作出的判断。
      不必害怕拒绝,我们只需更周密的决断。
      拒绝是一种删繁就简,拒绝是一种举重若轻。拒绝是一种大智若愚,拒绝是一种水落石出。
      当利益像万花筒一般使你眼花缭乱之时,你会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视线。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依次拒绝那些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和事,自己的真爱就像退潮时的礁岩,嶙峋地凸现出来,等待你的攀援。
      当你抱怨时间像被无数餐刀分割的蛋糕,再也找不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朵奶油花时,尝试一下拒绝。
      你把所有可做可不做的事拒绝掉,时间就像湿毛巾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拧出来了。
      当你发现生活中蕴涵着太多的苦恼,已经迫近一个人能够忍受的极限,情绪面临崩溃的边缘时,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也许会发现,你以前不敢拒绝,是为了怕增添烦恼。但是恰恰相反,拒绝像一柄巨大的梳子,快速地理顺了杂乱无章的日子,使天空恢复明朗。
      当你被陀螺般旋转的日子搅得耳鸣目眩,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候,尝试一下拒绝吧。
      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从复杂的包装中清醒,唤起久已枯萎的童心,感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之子。
      拒绝犹如断臂,带有旧情不再的痛楚。
      拒绝犹如狂飙突进,孕育天马横空的独行。
      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
      拒绝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一种直面淋漓鲜血惨淡人生的气概。
      拒绝也不可太多啊。假如什么都拒绝,就从根本上拒绝了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
      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绝权。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我们意志之舟劈风斩浪的白帆。
    1.作者在文中对“拒绝”一词作了准确解释,“拒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真实的情境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为什么不得不行使拒绝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表明拒绝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列举了尝试拒绝的哪四大好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既然拒绝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作者认为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版九年级语文专项试题热点20 议论文阅读的第三部分试题
  •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做“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占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统观全文,匠人与大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画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愉快是基本标准
    周国平
      ①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②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③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
      ④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⑤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③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④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的诚实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