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取(jí)          根深固(dì)             持之以(héng)
    B.诘(nán)       而不舍(qiè)            味同蜡(jiáo)
    C.碍(zhì)        吹毛求(cī)             狂自大(wàng)
    D.骗(kuāng)    然贯通(huò)          袖手旁(guān)
  •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一帆风顺      模式       地大物博
    B.不知所措      创意       怀古伤今
    C.孜孜不倦      灵感       前扑后继
    D.不言而喻      推敲       自欺欺人
  • 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是否存在____________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2)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____________事物的真相。
    (3)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____________虚心的态度。
    A.富余 发现 拿
    B.富有 发现 抱
    C.富有 发明 拿
    D.富余 发明 抱
  •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B.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沮丧的神情。
    C.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其比喻义。
    D.吹毛求疵:课文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我的教育很大。
    B.我从图书馆借了两本书籍。
    C.我校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D.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努力的结果。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的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据说,案件的情节十分复杂,作案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C.“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的根深蒂固
    D.法轮功毒害了多少天真无邪的人,其说法做法令人深恶痛绝
  •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
    (3)读史人明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遂许先帝以驱驰。
    (5)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罗兰·布歇内尔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①“这一类的人们”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底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指哪些人?
         埋头苦干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拼命硬干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民请命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身求法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就能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我们便由少不更事懵懂少年走进了花一般的青春年华我们背起行囊,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未来。当我们打开行囊,清点着自己的收获时,才发现自己的行囊里,既有理想、憧憬、成功、责任,也有失败、忧愁、烦恼……
           请以“十五岁,我多了一份__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