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北京市宣武区初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卑(liè) (diàn) (zhǎo) 挑拨离(jiàn)
    B.胆(qiè) (hé) 润(jìn) 作样(mó)
    C.魁(wǔ) (pǔ) 肪(zhī) 轻怕重(niān)
    D.解(pāo) 见(piē) 时(zàn) 无消息(yǎo)
  • 多音字按所给注音组词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载(zǎi)      记载      载重      刊载      千载难逢
    B.处(chǔ)     处决      处理      处境      处变不惊
    C.应(yìng)    应酬      应届      应和      得心应手
    D.涨(zhǎng) 暴涨      涨红      涨价      头昏脑涨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奥妙   潮讯   锤炼   归根结底               
    B.穿带   骄贵   开垦   深恶痛疾
    C.视查   忙禄   气慨   因地治宜              
    D.书籍   游弋   竹篾   张灯接彩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典(抵押)     沟(山沟或大水坑)     安然无(病)
    B.奇(景象)     名(隐藏)     不偏不(靠着)
    C.卑(粗俗、低下)     寻(寻找)     惟妙惟(像、相似)
    D.博(深)     道(重要)     目不接(空闲)
◎ 2005年北京市宣武区初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关联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_________落后和不足是客观存在,我们_______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否认它,躲避它,__________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横比,发现落后,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这样才能奋起直追,变落后为先进。
    A.即使   也   而是                       
    B.因为   就   所以
    C.假如   就   那么                      
    D.既然   就   而是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的服
          务。
    B.是否具有安全保障措施,这是北京人保证2008年奥运会顺利举行的关键之一。
    C.每当站在祖国地图前,就使我油然而生出无尽的遐想,要为她而努力奋斗。
    D.学校请来的著名生物学家,在礼堂作报告,让我们掌握和了解了许多人类起源的有关知识。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陆游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作家。
    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C.《背影》《故乡》《七根火柴》的作者依次是朱自清、鲁迅、王愿坚。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作家安徒生。
  • 背诵、默写。
    1.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
    2.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
    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
    4.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005年北京市宣武区初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言文,完成1—5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第一段中描写以下季节的语句是哪些?
        春季:                                                冬季:                                
    3.与“往来而不绝者”中的“绝”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绝多生怪柏         
    B.以为妙绝        
    C.绝处逢生        
    D.与世隔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5.第二段分别描写了哪三种人的“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 阅读小说,完成1—5题。
    诗眼(胡炎)
           阳光薄而柔软,秋深了。
           风拨弄着树叶,将绿色一点点蚕食。酒后的秦乡长,立于寒意渐浓的街头,忽地就有了些怅然。
           半年没有看老母亲了。那竹篱柴扉、三间矮房之内,母亲抱一方孤独,身体可好?
           “秦乡长,又发诗情了?”年轻的村主任悄然来到身边。
           圈里人都知道,秦乡长既是个有魄力的实干家,又是位业余诗人,官场中实不多见。
           秦乡长淡然一笑,未答。
           “走吧,找个地方按摩一下,松松筋骨。”
           “算了,忙你们的事吧。”秦乡长摆摆手。
           桑塔纳绝尘而去。出了村,秦乡长透过车窗,望绿野无垠,远方高楼丛立,视线就突然有了些模糊。那个河水环抱的村落,和村头那棵枝叶如冠的杨树,真实地出现了。朴素如昨,生动如昨。
           那是他的根啊。
           秦乡长不禁喃喃吟哦起一首旧诗:白杨擎着太阳/那是母亲的脸庞/绿叶在风中歌唱/那是母亲的秀发飞扬/我是一只小山雀/啄着发丝上的阳光/捧起母亲的叮咛/等待着飞翔……
           幼时的记忆中,母亲秀发如瀑,桃腮含笑。不知情者,看不出这是个丈夫早逝的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顽强地撑起生活的风雨。秦乡长就在这单亲的温暖中长大,大学毕业后分到另一城市工作,直至今天荣任乡长。
           在秦乡长的心中,母亲的每一根头发,都是生命的脉络。无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母亲的牵系。小时候,他常给母亲梳头。长发齐腰,他说:“娘,你的头发真长。”母亲莞尔一笑:“孩子,你能走多远,娘的头发就有多长。”……成家后,他想把母亲接过来住,可母亲拒绝了:“孩子,你心里有娘,娘就在你身边了。好好做事吧。”
           回到乡里,副乡长告诉他,那几个上访者刚被打发走。秦乡长“哦”了一声,一乡之长,大事还忙不完,哪有工夫去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经济建设才是工作中心,才是德政之本啊。秦乡长交代了一下有关事宜,便决定立即回老家一趟。他心里现在只有娘了。
           到了,大杨树举着一蓬黄叶,向他道着岁月沧桑。秦乡长疾步进家,破落的院子里,娘正俯身浆洗。
           “娘!”秦乡长唤了一声,眼眶便潮润了。
           娘看他一眼,表情复杂,须臾之后,竟低下头自顾浆洗,对他视若无睹!
           秦乡长心里一沉:“娘,我是秦川,你的儿啊!”
           娘蓦地站了起来,站得很直,一如村头参天的白杨。满头银丝,如飞絮般舞着。娘说:“我知道你是秦川。你回来得正好,要不,我明天就去找你。”
           “娘……”秦乡长困惑了。
           “你们那儿几个乡亲,一年多了,想见你秦乡长一面,难啊!人家见不着你,就找我这个当娘的来了。村主任明着欺负人家,你竟然不管不问!你一天到晚都在忙些什么!”
           秦乡长哑然。一切都太突然,太意外了,让他猝不及防。娘二目通红:“秦川,娘再说一句,你是公家人,是官,可你要记住,这黄土地上的人,永远都是你的爹娘!”
           秦乡长久久地沉默着。他不敢看娘,娘凛然如山,娘发如银镜。这些年,他的确政绩累累,可爱民之心还有多少?他心中想的,只是为自己的远大仕途积累资本,只是雷厉风行之后的逍遥人生,在娘挺立的身姿面前,他还有勇气把那个“人”字写得笔直吗?
           “娘,我知道了……”秦乡长潸然泪下。
           在秦乡长的坚持下,娘让他又梳了一次头。秦乡长的手颤抖着,每一根银丝都像针一样刺着他。“当秋天染白了母亲的生命/我依然听到大地的脉动/当叶片骑在风的脊梁上远行/我又望见您迎风傲立的身影……”这些瞬间迸发的诗句,雕刀般镌刻在了他的心头。
           秦乡长蓦然发现,为诗多年,今天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诗眼。而这个诗眼,正在深秋流泪……
           当晚,秦乡长披星返程。
                                                                                                    (选自《北京日报》2004年5月2日)
    1.从内容和文章结构的角度,说说秦乡长“吟哦”旧诗的作用?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娘怎样的内心活动?
                                                                                                                                                    
    3.文章结尾处秦乡长才找到了真正的“诗眼”,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个“诗眼”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秦乡长是怎样一个人?
                                                                                                                                                     
    5.举例说说这篇小说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字数在120-160之间)
                                                                                                                                                    
                                                                                                                                                    
                                                                                                                                                    
  • 阅读说明文,完成1—4题。 
           笔记本电脑以其小巧、轻便的优点博得了很多爱好者的青睐,特别是液晶显示屏具有的辐射小、无闪烁、健康环保等等特点,更是爱好者们所永远追求的。但这种液晶显示屏并不完美,它经常存在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瑕疵——坏点。坏点数目的多少是衡量液晶显示屏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液晶显示屏的坏点又称点缺勤,它是指液晶屏显示黑白两色和红、黄、蓝三原色下所显示的子像素点,每个点是指一个子像素。液晶屏最怕的就是坏点。一旦出现坏点,则不管显示屏所显示出来的图像如何,显示屏上的某一点永远是显示同一种颜色。这种“坏点”是无法维修的,只有更换整个显示屏才能解决问题。坏点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暗坏点是无论屏幕显示内容如何变化也无法显示内容的“黑点”,而最令人讨厌的则是那种只要开机后就一直存在的亮点。液晶技术发展到现在,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一缺陷。
           笔记本的液晶显示屏由两块玻璃板构成,厚约1毫米,中间是厚约5微米(l/1000毫米)的水晶液滴,被均匀间隔隔开,包含在细小的单元格结构中,每三个单元格构成屏幕上的一个像素。在放大镜下呈现方格状,一个像素即为一个光点。每个光点都有独立的晶体管来控制其电流的强弱,如果该点的晶体管坏掉,就会造成该光点永远点亮或不亮,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亮点或暗点,统称为“坏点”。
           按照业内默认的标准,“坏点”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是别太多。笔记本电脑出现一定数量的亮点或暗点是液晶显示屏技术的一种特性,对于任何一个生产厂家,这样的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厂家认为,液晶屏上的暗点和亮点的总数超过了9个,部分大尺寸的电脑屏幕甚至超过16个,才会被认定存在问题。所以出现过消费者买了电脑发现坏点问题后,厂家根本不认账的现象,几乎所有笔记本经销商都遇到过要求换货或更换液晶屏幕的用户。
           “坏点”真的不可避免吗?随着竞争加剧和技术工艺水平提高,液晶屏的生产厂家提高了原料标准,加强了生产和检验等内部质量控制,大大减少了其出现的频率。检查坏点的方法相当简单,只要将液晶屏的亮度及对比度调到最大(显示全白的画面)或调成最小(显示全黑的画面),你可能会发现,屏幕上有不少亮点或暗点存在。液晶显示器厂商一般对此的解释是,只要坏点的数量和分布没有超出一定的标准,出现一个或者多个坏点的液晶显示器都是符合行业标准的。
           有关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保养、维护方面的文章比较多,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只是提醒一下广大的笔记本拥有者,在使用笔记本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开机工作,更不能长时间显示同一个画面,这样更容易使液晶显示屏加速老化,促使坏点的形成。
           日常使用的时候最好避免对屏幕指指点点,不要用腐蚀性液体擦拭屏幕,不要在装笔记本电脑的包上面放置重物,不要用力拍屏幕,用清水擦拭的时候,尽可能地将布拧干。
           往往听说许多朋友在购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千挑万选,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至于对坏点更是无比的关注,绝不容许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有一个坏点,但买回来之后,又懒得保养维护,任由屏幕上积满灰尘口水也懒得擦,殊不知,使用不当,也会使液晶屏产生坏点。
                                                                                  (选自《北京日报》2004年5月6日,有删改。)
    1.坏点出现的原理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消费者买了电脑发现坏点问题后厂家不认账?
                                                                                                                                                        
    3.简单检测坏点的方法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4.使用笔记本电脑如何避免坏点的产生?
                                                                                                                                                       
  • 阅读议论文,完成1—5题。
           翻阅《成语词典》,读到“见猎心喜”,觉得有些刺眼。它说的是宋代程颢,少年时代喜欢打猎,长大后,见到猎取野生动物就很高兴。好奇心驱使,我再翻下去,类似的成语竟然挑出了一大批,随手写下几个吧——
           与虎谋皮         猢狲入袋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断鹤续凫         象齿焚身         雁过拔毛         门可罗雀
           竭泽而渔         卸磨杀驴         瓮中捉鳖         煮鹤焚琴
           把这类成语摆到一块儿,看一眼就能明白,它们都是以捕猎野生动物为乐趣,或者以屠杀动物做例证,有的还要斩尽杀绝。古人创造这些词语,当然不是仅仅表达字面上的意义,而是作为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摹拟、夸张等,来点明别的问题,强调别的道理。但是不管如何,却都是借鸟发引,借兽发泄,猎杀它们,煮食它们,以消灭动物作为修辞的载体。
           不是要苛责古人。他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处在那样的环境,编出这些词语完全正常。远古人以猎杀野生动物为生,采集业、农业、畜牧业发展之后,狩猎仍然是一种正当职业。何况有些凶猛的野生动物,如景阳冈上的老虎,武松不打死它,它就要吃掉武松,你死我活。语言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曾有过那样的实践,创造出相应的词语,不足为奇,不足为过。
           此一时彼一时。今天,人类成了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主宰,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再也不会受到野生动物的攻击。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不必再依赖猎杀野生动物谋生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使得今人手中的捕杀武器,不再是网棒刀箭之类,这些武器要把某种野生动物斩尽杀绝,都是可以做到的。现代文明告诉人们,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今人看到以消灭野生动物作载体的成语,便觉得刺眼,这是新观念进入头脑的必然。
           我向一位朋友提出这个问题,他不屑地说:“成语的意义,不断转移,不断发展。古人说的,今人用的,都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对此,我何尝不知。
           比如说,“与虎谋皮”,是指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利害关系有直接冲突的人,去商量某件事情,不可能成功。老虎那么凶,谋不了它的皮,那就“与狐谋皮”。《太平御览》引《符子》之言:“欲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太狡猾,不好逮,那就再改。郭沫若在《革命春秋》中说,我故意把“与虎谋皮”改了一下:“与兔谋皮”。今天有些人改得很凶狠:“与藏羚羊谋皮”。四川还有一个人更残暴:“与大熊猫谋皮”。问题不在“与虎谋皮”的本义与转义是什么,而在于今人就不能沿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更不能照着这个样子往下做。
           曾经带有积极意义的成语,只要字面上具有这类特征,发展到今天,也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煮鹤焚琴”,把鹤煮了吃,把琴当柴烧,是指糟踏美好事物。词的意义是积极的,是批评这种行为。但是,今人何必再用“煮鹤”的行为作载体呢?如同成语中有“食肉寝皮”,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到了文明时代,对敌人再恨,也不宜说这种话。这个成语在现代人的口头上,也就退出了,消失了。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唱词:“赏心亭上雪初融,煮鹤烧琴宴钜公。”这里的“煮鹤烧琴”,则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仅是指最热情地接待,高规格地宴请。孔尚任的时代,大概不知道熊猫更宝贵,否则,是不是要设“熊猫宴”呢?“煮鹤”,无论是烧琴,还是烧茅草,只要脑子里闪现这种形象,那就太可怕了。
           不是说要把这类成语从《成语词典》中抠掉。古人毕竟那样写过,今人也毕竟要看古书,要查出处,词典得照收不讳。我只是希望,今人使用这类成语的时候,应该斟酌一番,最好不再使用,不要让它们活在今人的笔头和口头。这类成语应该叫“陈语”,或叫“尘语”,抑或叫“沉语”,即将其视为:陈旧之语,尘封之语,沉积之语。让它们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尘封在古籍中。
           林语堂曾说:“中国人之所以对动物学一无贡献,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只想着鱼在口中的滋味,而想吃掉它。对于客观对象的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品尝美味的好奇心。”动物学的损失,倒成了烹调学的收获。中国不出一流的动物学家,却出千千万万一流的美食家啊。
                                                                                                      (选自《北京日报》2004年4月25日)
    1.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角度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中国不出一流的动物学家,却出千千万万一流的美食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
           下面这三句话,分别包含了学习要有勤奋的精神、与别人交往时要宽容、感激父母的培养的内容,认真阅读这三句话,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爱因斯坦)  
         (2)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
                  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