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语文版全国初三语文上学期同步试题(第二单元B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生的时光,该会有多少个温xīn(  )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润湿我的眼móu(  )的份份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阕阕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累积,渐渐沉郁成一份最níng(  )重、最美丽、最juàn(  )永的温xīn,任岁月侵蚀、心境变迁,永不会漠视,永远地珍惜。

  •   啄木鸟要想吃虫子,就应飞到树林里去。如果是飞到刚架好的电线杆上,就永远吃不到虫子。这正是__________________。选用两个成语来评论。(粗心大意、南辕北辙、痴心妄想、缘木求鱼、改弦易辙、碌碌无为)
  •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拟对联主要运用的知识是对偶等。请为下面提供的上联,拟出下联来。
    上联:和煦春风绿神州大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读书岂能效孔乙己?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语文版全国初三语文上学期同步试题(第二单元B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读材料,补句子。
      一青年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事事。他去寻找世间最好的东西。途中他遇到一位政客,他问:“先生,您知道世间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政客官腔十足的说:“这个嘛……当然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可青年觉得权力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于是他继续前行,继续寻找。一路上,他先后遇到了乞丐、病人、商人、音乐家。乞丐告诉他世间最好的东西是五味俱全的食物,病人说是___________,商人说是___________,音乐家说是___________。于是他恍然大悟,原来世间最好的东西竟是___________。
  •   我国有这样一部名著,它最早的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这部名著应是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是另外一部名著里的句子,写出这部名著中的人物(不少于两个)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完成1-6题。  
      ①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又是锻炼。
      ②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一家小食品店。仪器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选。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触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③也许是人流少的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套并不合时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有时就跟我叹苦经:租金高,客人太少,生意难做。单苦经叹是叹,脸上始终是平平和和的。
      ④那是快出院的前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五六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要买什么?”
      ⑤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
      ⑥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的,单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样友善的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孟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
      ⑦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罐头干吗?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⑧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老板显然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
      ⑨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想要哪种?”
      ⑩“我想要这种”,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
      她点的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七元三角和五元三角。
      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六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汁,有些潮,还有些泥垢。
      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别伤了孩子。再说,还需要你来?他笑对着孩子,张开手,说:“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⑩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得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子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豉鱼,用塑料袋装起来,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打那以后.三年多了,我再没见过那个小女孩,也没再见过那个老板。可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1.  第②段中三、四两句与后文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全文来看,第③段似乎离了题,可去掉。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⑥段中“我说,你人不错”,说说“人不错”的具体内容。“做人嘛……”补出老板没说完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段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小姑娘手中的硬币,有什么意图?对表现中心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一句中的“善良”,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过文章后,你可能和“我”一样感动,那位老板、那位小女孩一定会深刻地留在你的记忆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留给你的印象。
     老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语文版全国初三语文上学期同步试题(第二单元B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段,完成1-6题。
      矿工下井刨煤时,一镐刨在哑炮上。矿工当场被炸死。因为矿工是临时工,所以矿上只发了一笔抚恤金,不再过问矿工妻子和儿子以后的生活。建议她在矿上支个摊儿,卖些早点,一定可以维持生计。矿工的妻子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于是一辆平板车往矿上一支,馄饨摊就开张了。八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十二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十二个人,而且风霜雨雪从未间断。
      时间一长,许多矿工的妻子都发现自己的丈夫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井之前必须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般猜疑,甚至采用跟踪、质问等种种方法来探求究竟,结果均一无所获。甚至有的妻子故意做好早饭给丈夫吃,却又发现丈夫仍然去馄饨摊吃上一碗馄饨。妻子们百思不得其解。
      直至有一天,队长刨煤时被哑炮炸成重伤。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们队十二个人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从此以后,每天的早晨,在众多吃馄饨的人群中,又多了一位女人的身影。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唯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十二个人。
      时光飞逝之间,当年矿工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而他饱受苦难的母亲两鬓花白,却依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前来吃馄饨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十二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的沧桑,依然闪亮的是十二颗金灿灿的爱心。
    1. 用包含了记叙要素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写出故事的梗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小说的情节来看,高潮部分是哪段?结局部分是哪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只有一处语言描写,读后,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四段写到矿工们的妻子,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根据小说的内容和你的感受,为选文补写一个议论性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短文,完成1-5题。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坐船方法,若入海水漩伏洄流矶。
      激之处,当如是坐,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伏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坐,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选自《百喻经》)
    1.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1)语众人:“人海方法,我悉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前进至于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划线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包含该词的成语,且意思一样。
    (1)共诸商人入海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商人没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至洄伏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坐,如是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联系实际,谈谈你读完故事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
    (1)根据下面情景,以“伞”为重点,选择情景扩展成一段话,40字左右。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行者,突遇沙暴,迷失了方向,更不幸的是装干粮和水壶的背包也丢了,仅在衣袋里找到一只泛青的苹果。于是,他攥着那只苹果,忍着饥渴、疲惫,在沙漠里开始艰难跋涉。摔倒了,爬起来。有好几次,他都觉得撑不住了,但看到手中的青苹果,便又抿抿干裂的嘴唇,继续向前挪,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我还有一只苹果。……,三天后,他终于走出大漠,那只一口未咬的青苹果,已干得不成样子。
      其实,人生如沙漠,而信念就是那只泛青的苹果。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