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语文版全国初三语文上学期同步试题(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价(zhǎng) 步(duó) (bō) 候(shì)
    B. 附(hè) 害(qiāng) 出(zhàn) 头(jiàn)
    C. 笑(hōng) 唐(tuí) (jiàn) 了腿(shé)
    D. 时(zàn) 或(jiān) (yàn) 亨(xián)
  • 下列词语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
    A.乖觉  纵使  糟踏  谄媚  
    B.漫骂  哽咽  忌讳  脱臼
    C.狡黠  拘谨  间或  不屑  
    D.斑驳  皲裂  吝惜  绽出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B.小也挤过去。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
    C.“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着。
    D.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 2011年语文版全国初三语文上学期同步试题(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B.孔乙己的出现总能引来众人的笑声,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说明孔乙己幽默诙谐,招人喜欢。
    C.《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姚雪垠以写历史小说见长,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闻名中外。
    D.《一厘米》中的主人公陶影虽然自身并不完美,家庭并不富裕,但她极力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表现了深深的母爱。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她那一湾秋水闪耀着诗一般的深情,显然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
    B.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用尺规作三角形,在许多书中是作为基本作图方法的。
    D.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   今年“五一”长假,小明到北京参观了“神舟五号”飞船。请你代小明在“参观留言簿”上写一句留言,以表达他的无比激动之情。(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语文版全国初三语文上学期同步试题(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答题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丽气恼地瞪了小映一眼。小映赶忙道歉,见小丽还在气头上,又莞尔一笑,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1)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假如你是小丽,你将会对小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文章,回答1-4题。
    灯 梦
      我是一盏小油灯。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
      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脸。
      “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
      “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哪有钱念书。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比地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延伸向无边暗夜的连绵群山。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
    ——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有说。
      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睑,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父亲的鼾声响起。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本书-——《我的老师》。那书,隐隐的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纸上躺着的一首诗——《梦》。
      夜深了。
      我灭了。
      梦亮着。
    1.本文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凤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某一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1-5题。
    乘车花絮
      一张月票满城跑。在下近来的行踪,经常出现在公共汽车上。
      那一天乘4路车,车停水西门站,上来一位老人,进了车门才掏钱,掏了三个口袋才摸到一块硬角子,刚刚投币进箱,车开了,喇叭响了:“车启动,请抓好扶手……”接着又哇里哇啦来了一通“洋话”,老人不知所措,车厢里已没有座位,但还算空荡,只见他像打醉拳似的,跌跌冲冲踉跄前行,我连忙起身让座,此时在我后座有人用于轻轻揿了一下我的肩头,说:“你老请坐,由我来。”我看是位年轻人,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让座,是一件奉献爱心的公德行为,也许还是一种权利,而我已经到了丧失这种权利的时候了。
      又一天乘坐3路车,车到四牌楼,上来的也是一位老人,眉毛胡子一抹白,估计已经年近8旬了,一位青年女子连忙起身让座。老人微笑说:“谢谢你,我下一站就下。”只见他攥紧了一下抓扶手的手,很固执又很精神,昂立在摇摇晃晃行进中的车厢里。车到下一站,他没有下,再到一站,他还是没有下,车上已经空出座位,他就顺势坐下了。又到一站,上车乘客中来了一位病恹恹的老年妇女,老人立即起身让座。他行动的敏捷,他对公德行为那种“爱你没商量”的倔劲儿,使我不敢也来不及与他争夺这个让座的权利。他的异乎寻常的举动,是对我的老而无为的惆怅情绪的有力讽刺。记得有人写过这样两行诗:“胡子长了/并不是阻止为善的栅栏……”老人的举止,不就是最形象的诗教吗?
      又一天,乘坐48路车,车子停靠儿童医院,一位年轻的母亲手抱婴儿上车,孩子在哭闹,瞬间有两位青年起身让座。一位头戴太阳帽,健壮得像一位举重运动员;另一位是个残疾人。年轻的母亲只顾低头哄孩子,口中连声道谢,蹲身就坐在残疾青年空出的座位上。“太阳帽”连声说,这怎么行,诚挚请残疾人坐在由他空出的位子上。这位令人敬爱的青年,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撑着拐杖,微笑婉拒,连声说:“我行,我行。”两位年轻人正在相互谦让,一位老先生拽着“太阳帽”的膀子说:“你坐下。”并指着残疾青年说:“这个座位你就由他让。”此时,老先生就像是一位裁判。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我注视这位老先生良久、良久,端详他脸庞上错落有致的老人斑以及像古井一般深邃的眼神,我终于悟出了他的用心——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很多,谁做得最动人,就应该让谁做。
    1.速读课文,和“花絮”相照应的几个标志性的时间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为什么“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文字中“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茫然”指的是_____ 。联系上下文“逻辑”和“道理”指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残疾青年让座,其动人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起初认为年纪大了就丧失奉献爱心的权力,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1-8题。
    大 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1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啊。 2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急。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势陡峭起来。
    1.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大家在不同阶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一个是_________词,后一个是__________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___________意味。
    3.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什么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清兵卫的父亲、老师对于他的新爱好会不会像先前那样粗暴地干涉呢?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