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秋鄂教版重庆市某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蕤(wēi)    (gě)         力(lǚ)    毕(xiāo)
    B.水(zì)       蹂(lìn)     袅(luó)   不(jì)
    C.枝(qiú)     木(nán)   长(qí)    圈(yùn)
    D.染(rú)      无(yín)    叫(háo)  自(ài)
  •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错的一项是
    [     ]
    A.蹂躏 窒息 汗流浃背 望眼欲穿          
    B.浩翰 慌谬 吹毛求痴 钟灵玉秀
    C.磕绊 耷拉 妙手偶得 飞珠迸玉          
    D.敷演 锤炼 坦荡如砥 大气磅礴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华民族从未低头,冰冻雪灾更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不屈不挠、同舟共济的十三亿人民。
    B.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
         的海洋。
    C.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这款新型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D.大家认为张湛同学提出的“争做奥运文明小卫士”的倡议很有意义,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   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幅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冰水,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幅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     ]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通过这次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使我深切地认识到:源于十三亿中国人的绵绵不绝的爱能战胜一切困
          难。
    B.2008年中国田径公开赛,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在今年举办马拉松和竞走比赛后又再度承办的大型赛
          事。
    C.自6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限塑令”,同时禁止销售、生产不符合规格的塑料购物
          袋。
    D.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将在今年秋季首次进入市区各中小学课
          堂。
◎ 2008年秋鄂教版重庆市某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                     
    B.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C.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                     
    D.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 读《红楼梦》片段,其中谈及的有四位诗人,写出其中两位姓名: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 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鲜花有理想,才会用美丽装扮大地;蜜蜂有理想,才会用辛劳酿造甜蜜;                                                                             
  •   丰都中学校九(1)班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举办了一次“趣味学语文”专题活动。这次活动包含了演讲、猜谜语、讲故事、成语接龙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成语接龙。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要求开头一字与前一成语最末一字相同,最后一字与后一成
        语开头一字相同。
        兴师动众                                 城下之盟
    ②活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一句口误,请修改(只改一处),并说明理由。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乃至汶川等地遭受巨大损失。”
        改正:                                                                                                                     
  • 古诗文默写。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④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
       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
       子:                                                                     
                                                     。国恒亡。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谁道人生不再少,                                                              
    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⑨江流天地外,                         
    ⑩明月松间照,                         
◎ 2008年秋鄂教版重庆市某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文中“先帝”指________,“陛下”指________。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写到了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文字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请写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横线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下面是对这一二两段文字的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蜀汉目前形势很好,是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   
    B.作者认为朝廷内外目前存在一种强烈的报国热情。   
    C.作者建议皇宫中,朝廷中处理事情的标准应有所区别。 
    D.作者希望陛下广泛听取意见,亲自做出对臣下的赏罚。
  • 现代文阅读。
    珍珠项链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不错。”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限在25字以内)
         本文叙述了                                                                                                         的故事。
    2.这篇叙事散文以                     为线索。请细读全文,在下面方框里,把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补充完
         整。
         受赠珍珠项链→                                       → 感叹珍珠项链
    3.本文采用               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                  ”起,到“                   ”止。这种写法的好
         处是:                                                                        
    4.细心的你已发现第7自然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依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应为三个
        “她”,而作者却让“母亲”改用“我”来叙述。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5.“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                                                                                                        
    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
         答:                                                                                                       
  • 现代文阅读。
    静夜听风
    姜琍敏
           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遇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竟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1.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2.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
                                                                                                                                    
    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
                                                                                                                                    
    4.请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评点文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 现代文阅读。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下面的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
         B.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C.文章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
         D.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
               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2.同样是“背”,下面一则消息中的张吉万与文中的“我”,在同样的举动中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简
         析。
                 [报道]“5·12”大震后的16日,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张韩,早上5点出发,吃力地走了
         12个小时,走出受困深山区。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告诉记者说,他很
         爱妹妹。
                                                                                                                                                
  • 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象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轻波,心中的歌。”这是李谷一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她高唱祖国,面对我们的祖国、生活、学习你将歌唱什么呢?
           以“歌唱                     ”为题进行写作。
           要求: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字数在600字以上;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