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同步测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索(shè ) 本(shé ) (yào)
    B.打(dǔn) (pà) 心(ě)
    C.断(jīn) (hè) (suǐ)
    D.据(jí) 猪(guān) 桥(zhàn)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对于每个青年来说,机遇总是会有的,但是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一番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一种妙手回春之感。
    C.有的老师抓住课文中无关主旨的一两句话大加发挥,滔滔不绝,给人的感觉是小题大作
    D.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死心塌地,进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永远的丰碑”记录着革命先烈凭着________的信念,坚持斗争不动摇的光辉事迹。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完全________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③他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________安全操作规程。
    A.顽强 迎合 违反
    B.坚定 符合 违反
    C.顽强 符合 违犯
    D.坚定 迎合 违犯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楞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 2012年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同步测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写的《多收了三五斗》通过农民丰收成灾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对农民的双重压迫。
    B.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等。
    C.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农民生活、小市民社会深刻的思考。
  •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一项是
    [     ]
      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在我们面临断崖沟壑时,在我们面临急流险滩时,或是在我们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
    A.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桥,就是这种东西。
    B.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桥,就是这种东西。
    C.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就是桥。
    D.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它,就是桥。
  • 请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
      万盛米行的河_______(bù)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_______(xián)的菜叶何和垃圾给白_______(nì)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 默写。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4)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5)_______________,有容乃大;_______________,无欲则刚。
    (6)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老师。
  •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并把它与《格列佛游记》进行比较,讨论两位主人公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同步测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的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这个书目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的《草叶集》等。这是美国高中在校生的必读书目,而且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
      材料二: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仅初中三年就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以江苏常州市的中考为例,自2004年每年的中考都把名著题作为必考的题型。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常常看到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对“绘画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被‘水煮’。”
    ①从两则材料中你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针对材料二中所存在的现实情况,请你联系自己阅读文学经典的体验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阐述。
      题一、举例说明阅读文学经典对我成长的意义
      题二、浅俗化的经典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
      我选择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4.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用的___________修辞。
    5.假如你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血色豆浆
    黄克庭
      “哎,哎,哎!漫出去了!”我大声对店主喊道。
      店主似乎是聋子,对我的话根本没什么反应,右手还是用勺子一个劲地把豆浆往小桌上的小碗里舀去,口里则不紧不慢地数着:“1碗,2碗,3碗,……”
      我本想大骂店主“有毛病”,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第一次到这人生地不熟的H小镇,还是忍住了。于是冒出喉头的话便变成了:“店老板,你有没有搞错?”
      店主闻言,乜了我一眼后,说道:“我开这爿店时,你还没来这世上呢!整整二十六年生意做下来了,从没搞错过!”
      “那,你怎么老是往小碗里舀豆浆呢?”
      “他要买,我要卖!公平合理!”
      “全流到地上去了!为啥不给他弄个大盆装装?”
      “用什么东西装豆浆,这,你我就作不了主了。还得由顾客自己决定!本店讲究的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我忽然发现,用小碗买豆浆的是一名年仅十一岁左右的小子。我对那小子说:“你这钱花得冤不冤?”
      没想到那小子眉头一皱:“关你屁事!我自己的钱,该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我高兴!”
      我忽地对店主大叫:“别让这小子寻开心,别卖他!”
      “有货不卖?你是不想让我开这店了?小兄弟呀,难道死了张屠夫就没人吃猪肉?”“小哥,你是第一次来我们这小镇的吧,你就少说两句吧,那三小公子只要听到有人不服,他就要再加买一碗的!”坐在我边上的一位老伯小声对我说。
      “不!从今天开始,有人不服,我要再加买3碗!”真没想到三小公子的耳朵竟会这么灵。
      我环顾左右,只看到满满一屋子人都在自顾喝豆浆,只听得店主像念经一样地数着:“……28碗,29碗,……”
      流了一地的豆浆,像脓水一样向我就坐的地方流过来,令我感到阵阵恶心。“别跟孩子比见识!”我跑出了那店。回头一瞧,那淌在地面上的豆浆却忽地泛红起来,犹如鲜血一样。
    1.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么理解店主所说的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回头一瞧,那淌在地面上的豆浆却忽地泛红起来,犹如鲜血一样”,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 “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西湖梦(节选)
    余秋雨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来压抑我,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了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那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双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第①段写道“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就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
    这种自卫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①“自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句中的“梅瓣、鹤羽”、“书签”分别比喻什么?运用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认识林和靖式的“安贫乐道”的?结合学过的知识,举例谈谈你怎样看待我国传统文化中这类隐逸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目:珍惜_________(生命、幸福、荣誉、青春、亲情……)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使命题完整后再写作;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班名、姓名;
       (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