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教版天津市大港海滨教育中心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是                                                   
    [     ]
    A.悲(chuàng) 庇(yīn)  (jìn)    风雪途(zǎì)
    B.悍(biāo) (huái) 落(yǔn)  尽职守(kè)
    C.狡(xiá)   夷(bǐ) (yē)  鳞次比(zhì)
    D.篱(fān)  (tā )   难(jié )  然而 止(jiá )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2011年3月,日本遭遇真实版的《2012》,9级特大地震和海啸几乎______了仙台、岩手、宫城、福岛等沿海地区。
    ②经市委、市政府同意,从4月1号起,天津市开始______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由每月1160元、每小时6.7元,调整为每月1310元、每小时7.5元。
    ③用心去_______花开的声音!你会发现那才是天下最美的风景!      
    ④长远看,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________我们从传统发展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转变的好机会。
    A.摧残   履行  聆听  促进       
    B.摧毁   实行  聆听  促使
    C.摧毁   实行  倾听  促进      
    D.摧残   履行  倾听  促使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天津市交管局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
    [     ]
    A.天边几颗调皮的星星,时隐时现,似乎在不知疲倦地和月亮捉着迷藏。
    B.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012届人教版天津市大港海滨教育中心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钱塘湖春行》一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诗是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
    D.《雨说》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面对文章开头摆出的敌论据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C.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D. 两年以前,总自夸 “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从文章结构看,选文直接反驳敌方论点的段落是(     )
    A.③④⑤段      
    B.⑥⑦⑧段      
    C.⑤⑥⑦段     
    D.④⑤⑥⑦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文章的第⑥段是过渡段,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一句中的“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D.文章结尾一句“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是作者提出的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正确标准。
  •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四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战        不物喜,不己悲  
    B.小大狱      四时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D.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文中“忠之属也”指的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B.文章第二段用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对比的方式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C.文章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D.《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文《曹刿论战》的题目,是后人加上的。
  • 请将下面古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 《次北固山下》)  
    (2)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4)存者且偷生,___________ 。(杜甫《石壕吏》)
    (5)______________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2012届人教版天津市大港海滨教育中心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五柳先生” 陶渊明在诗歌中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较详尽的描写,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和《饮酒·其五》中的“ _____________ ,悠然见南山”,这些在一般人眼里农人那么普通的生活和乡间那么平凡的景物,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意境深远而又令人回味。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 答下列小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 “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注释】①市井:指做生意。②长厚不忤物:指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③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④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之    禽:通“擒”,抓获               
    B.汝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    欲:欲望                       
    D.为良民    卒:最终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的呼唤
    琼 瑶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作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 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 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10)“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1)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12)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选出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    )(    )
    A.文中包含了作者对登“山”的切身体会,也融注了启迪人生的哲理,但并未在这方面作过多发挥,只是点到为止。
    B.本文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形象生动。
    C.琼瑶虽是女性作家,但本文中却不乏阳刚之气,无论写山,写水,还是写云,写树,都显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
    D.文中写到了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这些景物汇成了魂牵梦绕,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乡愁。
    E.本文内容上逐层深入,结构上前后呼应。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作者为什么说“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说明第(8)段和第(9)段主要的写景角度和景物的主要特征。
    (1)第(8)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9)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先后写了两座山,中间是如何过渡的?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完成下列小题
      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③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⑤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以上六则读书名言,强调读书方法的是第______则和第_______则。 
    2.除去你已选出的两则,从另外四则中任选一则作为一篇议论文的论点,请你各用一句话写出两个能证明这个论点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著阅读
    (1)《名人传》一书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位对这一点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意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请简单概括鲁智深和李逵两个人物形象性格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同学们,几年前刚走进初中教室时,你还是一个懵懂的孩童,可如今,即将初中毕业的你已是一个有知识、有追求、有见地的翩翩少年。回首几年的初中生活,是同学的热心帮助、朋友的真诚鼓励、老师的不倦教诲、父母的默默关爱让你成长过程中那一个个普通的日子鲜活又丰满,充实又难忘,成为你生命中永久的珍藏,请从中选择你最难忘的人或事,以“初中,我们这样走过”为题作文。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