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为下面这段话中的划线字注音,并改正其中的2个错别字。
           武夷山——你这座耸立在闽北边的巍峨丰俾,不就是自然界里的一曲最厚重的礼赞!你那秀拔挺立昂首向东的身姿,曾给我多少生命的震撼与惊叹!你那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气质,更是让我感到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本质和内蕴!每一次亲近你,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每一次朝圣你,我都为自己无法穷尽你那博大的内涵而感到愧和自责;每一次仰望你,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生出“观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须臾”的联想与感概。
           注音:陲_____; 疚_______。
           两个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的语句是从近年来的书报上摘录的,请修改。
    ①中国人民是赞同成立联合国的首批国家之一。
    ②他们坐在一张桌子的半径两端,不偏不倚面对面。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校打算为校刊征集新的栏目,请你设想一个栏目,并作简要说明。
    栏目: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1)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力尽不知热,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6)峰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官回京》)
    (7)《捕蛇者说》中,借孔子“______________”一句话,表达对沉重赋税的愤激之情。
    (8)《出师表》中,作者认为后汉衰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有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作者朱自清)
    1.第一段中从寻常现象中,提出不同寻常的疑问,说说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详写“一日”怎样溜走,揭示出了“时间”的什么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中诗人追悔自己在过去的日子中不曾留有“痕迹”,表示不甘心“白白走这一遭”,这些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说说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匆匆”里有和作者一样的情怀和感悟吗?说一说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刻,振聋发聩。
            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面注入任何液体。
            如果它装满了卑鄙和庸俗,就决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了博爱和热情……
           今天,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我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但我们的神经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儿地为他沏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当初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主人的两把椅子而没有他的坐处,只好快走。正如居里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了光辉的顶点。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矢志不渝。
           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记,学贯中西,辛勤探索,饮誉海内外。但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领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问及此事时,钱钟书道:“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大音稀声。
           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人生如瓶》,有删改)
    1.简要概括上文开头的特点及这样开头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第5-7段援引大师开导那位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上文中“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就上文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感受最深的任一方面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秋天的悄悄的脚步常使我们难以察觉。是栖息在树丛中的金翅雀的踪影,还是第一片转色的树叶?清晨,一滴滴露水沉重地趴在草丛上,在一道道铁丝网上挂上了一串串珍珠。秋天蹒跚着按时来到了,伴随着寒飕飕的晚风,伴随着壮观的、激动人心的、美丽的秋叶。
           随着秋的到来,树叶很快就会像一团球一样蜷缩起来,飘离树梢。一粒粒干荚果也开始格格地崩裂。但是,在最初几个星期中,秋天所呈现的是那热情洋溢的秋色--明亮的,犹如金色彩纸那么鲜艳,这就是秋叶。
           秋叶的色彩来自何处?一旦白昼开始渐渐缩短,树木就会重新考虑它的叶子的颜色。整个夏日里,树木供养着树叶,以便使树叶进行光合作用。但是,随着秋天的到来,树就开始把营养回收在树干和树根中,而在树叶柔嫩的叶柄上形成一层干缩的细胞,逐渐把叶柄堵塞。于是,树叶就不再生长叶绿素。
           一片变色的树叶总是首先保持着部分绿色,整个叶片呈现出斑驳的黄色和红色。叶脉上的绿色保持的时间最长,使树叶留下了明确的廓影。随着那廓影上绿色的消失,我们就能看见其他颜色第一次爬上了叶片。它们不再在绿色下面躲躲藏藏,时隐时现。这真使我们惊叹不已。
           使苹果树叶变色的花色甙是红色的,它是由保存在树叶中的糖分转化而来的。花色甙与使胡萝卜的叶片转变成金黄色的叶红素不一样,它年年都有变化,而且是依靠气温和阳光。因此,秋日的阳光越强烈,晚上越凉爽,它的色彩就越鲜明。这就是为什么在阳光灿烂的秋日里,秋叶会显得格外地鲜明耀眼的原因。
           不是所有树叶的颜色都是一样的。把树枝垂挂在你窗前的榆树,它们的叶片会变成灿烂的金黄色,其他还有山核桃、白杨、问荆、橡树、三角叶杨等。椴树叶会变成青铜色,白桦叶会变成鲜艳的金色,苹果树叶献出的是史诗般的鲜红色,漆树叶、山茱萸叶也会变成红色。虽然有些栎树叶呈现出黄色,但大多数都转变成黄褐色。
           树叶改变颜色的步骤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山坡这一面还是一片墨绿,而另一面也许已经改变了颜色。这是因为向阳一面山坡常常吸收到更多的光和热。如果你能逐日观察,你就可以发现,从山顶到山下,从山里到山外,会有许多颜色不一的树叶。
           当一片树叶的生命快结束的时候,叶柄根基细胞上的水分就慢慢地消失,最后整个叶柄只留下几丝木质,这样一阵轻轻的微风吹来,树叶就飘荡在空中。它们全部都飘飘荡荡地滑翔着,盘旋着,最后安息在大地的怀抱中。
           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在人们的脚下嘎吱嘎吱地呻吟,最后在孩子们的拖拉的脚下安静下来。黝黑的、黏糊糊的树叶会在雨后粘在人们的鞋底下面。那潮湿的、粘成片的、半腐败的树叶保护着树木那柔嫩的根须.直到第二年春天。
           有时候,你会在一块化石里发现一片树叶的痕迹。于是,你会感叹到,这片在你面前是这么鲜明,这么栩栩如生的树叶,原来生长在亘古,它在地球上早已绝迹!(《秋色来自何处》,作者(美)黛·阿克曼,有删改)
    1.上文以问句“秋色来自何处”为题目,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霜叶红于二月花”,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选文,概括说明树叶最终离开树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①②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历经春秋,阅尽沧桑,每一片树叶似乎都是一位哲人。请说说秋叶给予你的某种启迪。(理解独特,语言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篇用文艺笔法写成的科普文章,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请结合课文,选取一点简要赏析。(理解独特,语言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买者(             )
         ②先自其足(             )      
         ③归取之(             )  
         ④宁信(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B.学而时习
    C.辍耕垄上
    D.久,目似瞑,意暇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句。
         ① 吾忘持度。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不试之以足?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的郑国人,往返集市的结果是徒劳无功、“不得履”,在现实生活中的此类人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距离”实在是一个很奇妙的词,因为它是包罗万象的。请看,有时间、空间方面的距离,也有心灵、情感方面的距离,还有精神、物质方面的距离。至于“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隔阂”等等更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收获无穷。
           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