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泉州的服饰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安女服饰。黄斗笠、花头巾、齐肚装、银腰带、大折裤,被人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那     的色彩,     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印成趣,倾倒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还有东海浔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使之成为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
    ⑴根据要求答题。
    ①在拼音格中写出“泉州”中“泉”字的拼音。

    ②正确填写文段□处的标点符号。            
    ③找出并改正。               改为_____
    ⑵文段中两横线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
    A.丰富   浓烈    B.浓烈  奇特    C.奇特  丰富 
    ⑶文段划线句浔埔女头上的“簪花插钗”与“花园、彩虹”的相似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文默写。
    ①人有悲欢离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坡羊》)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⑥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
    ⑦月下飞天镜,                   (《渡荆门送别》)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诗经·关雎》)
                     ,往来无白丁。(《陋室铭》)⑩庭下如积水空明,                                    。(《记承天寺夜游》)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孔乙己》中写道:“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的可笑之处有:                   ;别人取笑他被打断腿时,他辩解说是“跌断”的;等等。(写出一个可笑之处即可)
◎ 福建省泉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综合性学习:新闻。
    【知媒体】某中学校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⑴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                          
    【话标题】莫言获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莫言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谁给了莫言奖金?》
    《莫言悟到了诺奖密码》
    《莫言代言天价香烟   诺奖只是过眼烟云》
    《诺奖颁奖礼10日举行   莫言启程赴瑞典领诺奖》
    《莫言作品遭抢凸显诺奖效应  
    过度消费折射社会心态》
    ⑵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                                                   (答一点即可)
    【用新闻】获知莫言获奖后,学校校报主编向校报指导教师提供了三个出报方案:
    方案一:立即出报,转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上的消息。
    方案分析:                                          
    方案二:不着急出报,先收集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然后做一期“莫言获奖”的专题,进行综合报道。          
    方案分析:                                            
    方案三:采访本校的老师、同学,根据采访内容做一期“身边人看莫言获奖”的专题报道。        
    方案分析:能结合身边实际,可读性增强,但缺乏权威性和推广价值。
    ⑶请运用新闻相关知识,为校报主编补写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方案分析”。
    方案一分析:                                                  
    方案二分析:                                                  
  • 阅读,完成5 ~9 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每句划一处)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 下面加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      何陋有     
    B.稍稍宾客父   窥镜,谓妻曰
    C .蒙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辞色    
    D .结友别     鸣之不能通其意
    7.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不能前时之闻     称:              
    ②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刮目相待       更:          
    8. 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 ~12 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2013年5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10.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这个宝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                                                                                                                                                      
    11.比之图像,语言的优势在哪里?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优势:                                                                    
    特点:                                                                    
    12. 在作者看来,划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 福建省泉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13 ~17 题。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11)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3.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1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第②段划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15. 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                                                                                                                                                                       
    17.“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名著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格列佛当了“羚羊号”船长,第三次外出航海,他的部下共谋不轨,把他长期禁闭在舱里,后来又把他抛弃在了小人国。
    B.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火伕,他后来参加了红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C.祥子从农村来到军阀混战的上海,省吃俭用,终于买了第三辆车,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然后主动追求并娶了虎妞。
    D.悟空看见观音菩萨手中有一顶嵌金花帽,连忙抢过戴在头上,从此头戴金箍;取经成功后,在悟空要求下,唐僧除去了悟空头上的金箍。
  •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问题。林冲道:
    “你看我命苦么!等了三日,甫能等得一个人来,又吃他走了。”小校道:“虽然不杀得人,这一担财帛可以抵当。”林冲道:“你先挑了上山去,我再等一等。”……只见山坡下转出一个大汉来,……只见那汉子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林冲正没好气,……抢将来斗那个大汉。
    (《水浒传》第十一回,第十二回)
    林冲的绰号是什么?“那汉子”是谁?林冲“斗那个大汉”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绰号:                  
    那汉子:                  
    原因:                                                            
    结果:                                                            
  • 作文
       
    请你以“近在眼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文体规范;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