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四)的第一部分试题
  • 请将下面诗句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工整。
    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qiè)而不舍     谆(zhūn)教导   (niè)手蹑脚     (xuān)然大波
    B、鳞次(zhì)比   毛骨(sǒnɡ)然    厌(yān)欲唾    满腔热(chěn)
    C、公正不(ē)      卷(zhì)浩繁      泠泠淙(cōnɡ)  五(xínɡ)缺土
    D、(yàn)苗助长  铿(qiānɡ)          前(pū)后继      一丝不(ɡǒu)
  • 根据下面情景,按要求答题。
    5月份下旬,学校准备开展一次歌咏比赛。
    1、请你为本次大赛拟定名称、形式、评分规则。
    (1)你为歌咏赛确定主题后拟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为歌咏赛拟定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为这次歌咏赛拟出的评分规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本次歌咏赛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四)的第二部分试题
  • (1)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E、“海内”即全中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邻”,即近邻。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执策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其道       不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        今闻无罪,二世杀之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B、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看见。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B、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指出千里马对伯乐的作用,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导出全文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C、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愚蠢、荒唐的形象。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四)的第三部分试题
  • 那一束伴地莲
    丁丁
           ①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②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上、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③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叶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竞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④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父母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⑤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⑥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临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⑦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⑧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⑨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⑩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至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文章第五自然段对月夜雪景的描写,联系全文看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标题“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母亲雪地里寻找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亲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3、综观全文,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刻画母亲形象的?(请分条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敏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权上,站在笼子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者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地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给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了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只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我见到这只鸟儿的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站,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1、请你对“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作批注。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作者看到那只“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在笼中用残酷的方式练习飞翔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悟?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笼中扑翼鸟儿的褒扬,赞美了那种面对厄运敢于抗争,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
    B、“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作者对适应能力强的鸟表示了肯定和赞赏。
    C、“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一句,既是作者对扑翼鸟抗争精神的高度评价,又表达了自己不能帮助这只鸟摆脱困境的内疚。
    D、本文构思巧妙,结构谨严。开篇写自己对“继续扑翼”的鸟怀有敬意,中间以另两种鸟作铺垫,在对比和映衬中对“鸟儿中的另一种理想主义”者进行褒扬,最后以对扑翼鸟精神的肯定和感悟作结,使文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E、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用文中的三种鸟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三种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
  • 阅读下面这篇作文,按要求加以评改。
    我 的 心 灵
           月亮用蓝色的眼睛,编织着黎明的憧憬;白云用飘逸的身影,喷洒着快乐的甘泉,大海用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万物的悲欢,而我却用清醒的记性,回忆着那“心灵触动的瞬间”。终于,盼望已久的一个周末轻轻地来到了我的身边①,随之,一颗轻松的心也了赶上回家的征程。妈妈在家里干什么呢?一颗轻松的心泛起了涟漪,不言而喻,我的心中正在勾画着一桌丰盛的晚餐②。唉,人未到心先到了。
           我轻轻地推开家门,“怎么没人?妈妈每次都是在家里等我的呀!”我心中不由得产生了埋怨。“女儿,回来啦?”是妈妈!我欢快得像一只小鸟,飞出了家门。然而,眼前的一幕把我给惊呆了:妈妈穿着一身灰白色的工作服,显然已经穿了很久了。再看妈妈的脸上正流淌着汗水。看着看着,不知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我奔入了妈妈的怀抱。我哭了,同时我什么都明白了。原来,妈妈自从下岗后,妈妈就当上了清洁工,用母女俩的生活③。但她从未对我说过。我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这时,妈妈用那双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也落泪了。我突然觉得妈妈老了,她的背已经成了一张弯弯的弓……
           明月留给夜晚的是美丽的梦幻,小河留给远方的是无私的奉献,春天留给秋季的是美丽的丰收,假日留给我的却是心灵的触动。我会永远记得这“心灵触动的瞬间”,去做“不学家雀蹲屋角,要学雄鹰战天涯”的人,争取用双倍的爱去回报我那可亲可敬的妈妈,因为她留给了我“心灵触动的瞬间”。
    1、划线的四个词语用得不够恰当,你认为分别换成什么词语才更好?
        “蓝色”改为________ “记性”改为________
        “赶上”改为________ “奔入”改为________
    2、开头段有两个标点符号用得不正确,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直线的三处语句,或者有语病,或者不够完善,或者不够简练,请加以修改。
         ①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文题“我的心灵”拟得不恰当,请你给本文另拟一个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为本文写一段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厚厚的书本、奔驰的车辆、漂亮的高楼、太空的飞船……无不闪烁着人类的光芒。智慧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智慧还可以让生活充满快乐。
           请以“智慧的美丽”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