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大基础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zhǐ chǐ(     )之间而已,就如同kūn péng(     )看待斥鴳一般,只是péng hāo(     )之间罢了。
  • 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

    A.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B.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C.由此可见,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严格的指令行事,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D.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大基础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 解释下面这段话中加粗的词语。
    (1)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莫衷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沧海桑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大基础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面材料中的古诗、古语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09年3月13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提问时,有三处引用或改编了古诗、古语。它们分别是“取火莫若取遂,汲水莫若凿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大雁归来》(节选)回答问题。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3.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①(威斯康星美国的一个州名,位于美国北部)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4.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1.第1段中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是文中的一句话,你认为应该放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1.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去踩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就可以插上旗子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2.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3.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着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高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4.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5.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6.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7.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段。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8.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块如茵的绿地,人们没有让推土机隆隆地开进;一片清澈的湖水,人们让工业的废水远离;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有删改)
    1.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文中画线句“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4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态度?试找出相关词句予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平时的积累,请再举一二则材料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文中列举的材料除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胜人者力”是指用力征服别人,不仅说明孔武有力,也证明是真正的强者。
    B.登山者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类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D.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 昨天,天上,清风白云,五色鸟纵情遨游。
    今天,T型台上五彩羽衣搔首弄姿,宾馆餐桌上禽骨磷磷。
    明天,诗人在吟哦“此物只应梦中寻”……
    请以“保护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