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能力通关(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及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脂粉:梳妆台。     播弄:摆布。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B.酷肖:酷似。       心扉:指人的内心。 脾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C.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谷:日出。    炽热:极热
    D.馈赠:赠送。       纤细:非常细。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能力通关(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请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
    备选词语:①丰硕果实②春华秋实③源远流长④投桃报李⑤如果⑥并⑦只有⑧所以
      吃水的时候,感激挖井的人,__________真正懂得饮水思源,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泉水的甜美;收获的时候,感激播种的人,深谙__________的艰难历程,我们才会更加明白劳动的艰辛;成功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支持__________帮助过你的人,心中永远铭记,这也是一种__________。
    A.⑤②①④
    B.⑦②⑧③
    C.⑦②⑥④
    D.⑥①⑦③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能力通关(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
    (3)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4)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
  •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质,却留在我们心中。假如你班要开展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参与此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
    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3)在“排风流人物座次”时,假如你把诸葛亮排在第一,请说说你对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惊 蛰
    苇岸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1.根据文意,请概括 “惊蛰”一词的含义。
                                                                                                                                             
    2.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
                                                                                                                                               
    3.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