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四川省绵阳市高级中学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憬(chóng) (xiè) 落(duò) 呱坠地(guā)
    B.听(dì) 印(luò) (kǎi) 顿开(sāi)
    C.诚(qián) 正(jiào) (qiǎn) 传讹(é)
    D.勾(lēi) (yú) 空(lòu) 义愤填(yīn)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遥想过去,我就会浮想连翩,好像又回到青年时代,回到我们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B.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得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他毫不争辩,坚持做自己的实验。
    C.教师们嫌阿尔伯特生性孤癖,只有文学教师对他稍有好感,因为所讲的内容常常使他陷入沉思,有时竟流连忘反
    D.当时的阿炳和他的听众肯定想不到,若干年后这样婉转柔美的旋律会成为响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使无数人如痴如醉。
  •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活湖,醉人的湖,那充满梦幻色彩的奇异景色总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安之若素,久久不愿离去。
    B.毕业多年,他在一个古旧的江南小镇与当年的老师萍水相逢,往事如潮水般浮现在他眼前。
    C.经过考古专家鉴定,村东头那块大家都认为一文不名的石碑居然是文物,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D.话剧《茶馆》中会集了各类茶客,有遛鸟的、有歇脚的、有商议国事的、有说媒拉纤的,总之不一而足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了提升绵阳城市形象,丰富市民文化休闲生活,市政府决定打造“绵阳会客厅”。
    B.家喻户晓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C.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一书的推出,在国民中掀起了学习《论语》的热潮。
    D.目前,汉语在国外迅速升温,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表现。
◎ 2007年四川省绵阳市高级中学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名句,与作品、作者不完全对应的一项是

    [     ]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司马迁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
    C.“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鲁迅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毛泽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姝之                              :遗留
    B.死不掳掠                           :抢夺
    C.岳家军难                       :摇动
    D.民力矣                           :用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吴玠服飞,愿与交欢   ②春冬之时,则湍绿潭                                    :①每休舍                           ②见二人与共酌
    :①凡有所,尽召诸统制     ②百里奚于市
    :① 好礼士                          ②见思齐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略写岳飞的孝道,详写他对国家的忠诚,行文详略得当,富于变化。
    B.“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表明岳家军对敌人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C.岳飞爱护将士,尊敬读书人,有儒将风度,是一个性格清高不愿为官的人。
    D.本文从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关心民生疾苦这三方面塑造了岳飞这一形象。                                                       
  • 翻译下列句子。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⑴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7年四川省绵阳市高级中学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绵阳是一座著名的三国文化名城,三国遗迹随处可寻。卧龙中学文学社利用假期开展了一次“探寻三国文化”的考察活动。
    小文同学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下面是报告中的两段文字:
      绵阳出城向东两公里,一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沿清幽的芙蓉溪迤逦而上,远远地就看见掩映在青松翠柏之间的琉璃黄瓦,富乐阁就矗立于以高、广、秀、雅著称的富乐山巅。富乐山是刘备与刘璋在涪城相会之地,当年,刘备望西蜀沃野千里,不禁叹道:“富哉,今日之乐乎!”富乐山由此得名。
    富乐阁是富乐山的标志性建筑,集三国文化之大成。登楼远眺,“西临涪水”,“为蜀西北之要冲”的绵阳全貌尽收眼底。阁楼共五层,高53.3米,气势宏大,古风绰绰,有“西蜀黄鹤楼”之美誉。殿内陈列着120组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圆雕和浮雕小样,以及古今名人字画、牌匾等。阁楼圆柱上的对联“星沉五丈原,鞠躬谋复汉,昔日顾庐真卓识;功盖三分国,遗恨失吞吴,后来决策且深思”,深刻隽永,耐人寻味。
    ⑴“昔日顾庐真卓识”一句包含了三国时期一个有名的典故,请写出。这个典故在《出师表》中是如何叙述的?请用原文作答。
    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再写出两个出自《三国演义》的典故。
    示例:桃园三结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考察过程中,同学们对富乐山下“桃园三结义”的塑像赞不绝口,认为塑像表现出刘备、关羽、张飞的神韵。请结合小说,用文字为诸葛亮画像,从服饰、动作、神态等三方面表现其神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刚同学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发生在河北涿州,并示发生在绵阳。因此,他认为,把“桃园三结义”的塑像塑在富乐山下是不合适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暮色四合,面对天边一轮落日,诗人因心境不同而感受各异。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领略到塞外的开阔、雄浑;同在边塞,范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却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边地的孤寂与苍凉;晏殊在小院香径徘徊之时,举首遥问:“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崔颢却站在黄鹤楼上思念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饱含乡愁的诗句,不知让多少游子叹惋、感伤……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
      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乙)
      对于我来说,家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童年的时候,家是一声声呼唤。那时的我似乎比今天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居住相邻的同学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到炊烟散去,听见父母“喂,回家了,吃饭了”的呼唤才回家,这样的声音伴着我慢慢长大,日复一日,至今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盼望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后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来到了部队,家又变成了一封封信笺,每次收到信后,是最想家的时候。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中。在推开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风景……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之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的电话本很厚,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我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了自己要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的那一个新的小家。
      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家。我和妻子在这个小家里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吵架又认真地和好。在一点点小快乐、小矛盾中,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而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说粗话的地方。不久,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地感受充斥我的心,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脱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那是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的力量。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的变故给你的伤害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柔弱的母亲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儿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又变得祥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在这个过程中,家又像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白岩松《家在途中》,有删改)
    1.甲、乙两文都认为“家”是“平凡”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你对甲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家”的内涵在不断变化,请分条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家”的爱,让人感动。家在你心中是怎样的?请写出你的感受。(要求:有真情实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倒行不逆施
           众所周知,植物的根是向地下生长的,而茎则是背地向上生长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根和茎有着不同的任务:根沿着地球引力的方向向土壤深处生长,是为了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完成固定植物体的任务;茎在地面逆地球引力方向向上生长,是为了占据地球表面的空间,使绿叶得到充足的阳光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如此看来,如果根朝上、茎朝下“倒行逆施”,那么这样的树是不会存在的,有些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完成自己主要任务的同时,也会灵活机动,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我还没有见过茎朝地下深处生长的植物,但根背地向上生长的植物,在20年前我就亲眼见到了。
           那是在广州华南植物园中。当时,我正走到一处长有裸子植物的水域旁,我惊异地发现,在靠近岸边的浅水中,以及近水的地面上,矗立着许多高几十厘米、奇形怪状的“树桩”:有的像端坐着的观音,有的像人的上举的膝关节,还有的像蹲在地上前爪合抱的松鼠……再看它们身旁,是一棵棵挺立在水中或水畔的树,有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水松,有原产于北美东南部沼泽地区的落羽杉。这些怪模怪样的“树桩”与近旁的树木有何关系呢?我一时看不明白。后来,经植物园工作人员点化,我才知道,这些“树桩”,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呼吸根”。
            呼吸作用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理活动,植物也不例外。绿色植物不仅需要在有光照的条件下,通过兴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释放出氧气,同时也需要一刻不停地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以满足体内一切活细胞呼吸作用的需要。因此,即使是长期生长在地下的根,也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当树木生长在潮起潮落的海滨间带,或常被水淹没的内陆沼泽地上时,扎在缺氧的淤泥中的根就会感到“憋气“,甚至可能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而窒息死亡。因此,为了得到足够的氧,一些树木的根系中就会生出反潮流的”倒行者“,它们像茎一样逆地球引力方向生长,将身体伸出水面或地面,暴露在空气中,尽情享用大气中的氧,然后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送往仍埋头于地下工作的整个根系,使树木可以安身立命于缺氧的淤泥环境。这种倒长的呼吸根,在热带沿海的红树林中和温暧潮湿的内陆沼泽林中十分常见,是植物根系”倒行不逆施“的典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答:                                                                                                                                      
    2、本文第①自然段中,“多面手”一词有何含义?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                                                                                                                                         
    3、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大多数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吸收水分、氧气;茎朝上生长,完成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为满足体内一切活细胞的呼吸作用,必须要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植物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如果根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就可导致植物死亡。
         D.具有倒行逆施本领的植物,都生长在热带的红树林和温暧潮湿的内陆沼泽林中。
  • 请以“我和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