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云南省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句是

    [     ]

    A.老师给我详细地分析讲解后,我茅(sāi)顿开。
    B.青春是盛开的花,(xuàn)丽多姿,灿烂芬芳。
    C.培根说:“狡(jié)的人看不起读书,无知的人羡慕读书,明智的人读书是为了致用。”
    D.新春音乐会的入场(juàn)已经售完。
  •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这只误食了异物的海龟得了病,整天无精打彩的。
    B.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梦昧以求的事情。
    C.张教授的搏学、谦逊与键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作者把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描绘了出来。
  • 下列句子,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那种一曝十寒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B.刘翔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刻苦训练。
    C.歌曲《吉祥三宝》表达的那份合家欢乐的情意,正是人们垂涎三尺的。
    D.五月四日,省青年男子足球队正式成立,队员年龄最大的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B.让孩子远离网吧,健康成长,这是许多家长的心愿。
    C.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D.“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
◎ 2007年云南省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 。
    ②绿阴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
    ③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④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
    ⑤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③⑤②④①       
    D.⑤②④①③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撰写的一部作品。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侠肝义胆、疾恶如仇、脾气急躁却又粗中有细的鲁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D.《繁星》《春水》是冰心将自己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而成的小诗集。
  • 根据提示填空。
    ①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③王安石《江上》中有“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游山西村》中意思与之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来写无尽的离愁。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交织纠缠的无尽的家愁国恨。
    ⑥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望岳》中意思与之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校九年级某班开展了题为“绿色·生命——叶”的专题系列活动,今天进行成果展示。
    1.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位同学以“青叶”为题写诗,写了前两句,现请你续写后两句。
    青叶
    春到丝丝绿,
    秋来点点红。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007年云南省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诗词鉴赏。
    长安九日诗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四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渔人甚之      异:__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__________
    (3)颖脱不       羁:__________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辍:__________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1.动物全球化指的是什么?就本文看,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有一个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野生动植物全球化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一场由非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噩梦,请摘录出这个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与大脑容量相对较小的鸟类进行了比较,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寻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竞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竞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问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镪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选自《韩少华散文选》有改动)
    1.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和第⑩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
    6.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任选其一作文。
    (1)__________带来__________
    (2)世上的美好事物,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规律。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生活中关好事物的短暂教会了我们珍惜。如果世间的美好事物没有有效期限,想什么时候拥有,就能在什么时候拥有,那么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就会大打折扣。
      请以“有效期限”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两题任选一题。若选(1),请在横线上填人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若选(2),请自拟题目,按要求写作。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作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的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