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chù) (jù) 不舍(guǒ) 轻怕重(niān)
    B.杂(rǒng) 钝(nú) 尽职守(gè) 天撼地(qǐng)
    C.悍(piāo) 熟(rěn) 为人知(xiǎn) 黄土(póu)
    D.挑(xùn) 庇(yìn) 挑拨离(jiàn) 炙人口(kuài)
  • 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烦燥 蹂躏 撷取 怨艾 金榜提名 吹毛求疵 矫揉造做 莫衷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__________,__________”(《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 请将下面《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的几个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只写序号)。 
          ①打虎最阳冈          ②大闹飞云浦             ③血溅鸳鸯楼            ④醉打蒋门神
                                                                          
◎ 2007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根据所给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上联。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相貌语言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讲究忠诚信义,对待朋友都能肝胆相照。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 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15字以内)
      2007年5月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5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检测结果分别高出7厘米、1分米。但是,学生的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成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_________;说年老雄心在,称为_________;祝事业有成,则言_________。
  •   某同学身患重病,病痛的折磨和经济的贫困让他很悲观。班里同学为此开展了爱心捐助活动,现推选你为代表到医院看望并送去捐款,面对病床上的同学你应该如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7年山东省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①处冒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臣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___
    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__
    ③时时而进                                     间___________
    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驰,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阅读全文,分析加粗的三句“我能行”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划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苍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包含哪些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现实是实在的,无须抒情”,而有人却认为“爱需要表达”,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大国的随想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
                                                                                           
    3、最后一段中加横线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4、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5、学生如果树立了成为祖国栋梁之材的远大理想,现在该准备如何锤炼自己?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小羊要独穿沙漠,临行前,妈妈说,千万别把路边的草吃光。途中小羊突然想回家,却因为自己来时耐不住饥饿,把那路两林本稀硫的小草连根吃掉了,所以无法找到回家的路。它这时才明白了妈妈的话:那既是留给后来者的希望,更是留给自己的后路啊。
      材料二:《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说的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过得去;在享受甘美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
      要求: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