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辽宁省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括号里改正错别字;在横线上填写汉字。
    决处逢生( ) 相安无是( ) 心平气hé( ) shǎng( )心悦目
  • 找出下面句子的错误并修改。
    “五·一”黄金周期间,来大连的游客们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高度的给予了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雕细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7年辽宁省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滨海中学学生“好的阅读习惯”调查表(调查人数300)

    调查内容

     

    调查情况(%)

     

     

    经常做

    偶尔做

    不做

    积累词汇做摘录笔记

    13

    42

    45

    动笔勾画圈点批注

    15

    25

    60

    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17

    50

    33

    调查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默写填空。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
    (3)李清照《武陵春》中表达“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5)古诗苑漫步,唐代杜甫“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让我们敬佩;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震撼;清代龚自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热忱让我们感叹。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家贫,无从书以观                :__________
    (2)录毕,走送                          :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手自笔录,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计:___________
    (2)然志犹未已,君谓将安出?(《隆中对》)          计:___________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事。(《陈涉世家》)计:___________
    3.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7年辽宁省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1.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B.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自新”性方简,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春

      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就如偏僻山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给人的意象却是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
      不要以为意象中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不是的.能够形成这种意象,要木篱笆,要野玫瑰,要好阳光,要一道碎石小路,从篱笆下面蜿蜒伸出,远远地、远远地深入到了起伏的山坡,要山坡上有茂密的针叶林,要林子里淡淡地散发着松香.
      说的是人呢,说的是人生的春呢.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说:人生的春,天衣无缝,浑然大气,是先天的天地精华与后天的着意磨砺融会贯通的.
      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人生的春便是一种懂事.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可见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就是煎熬.于是,可以说,人生的春是煎熬出来的.
      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不少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玩虚假的游戏,以此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大约是在五年前,我的坚信开始动摇.我开始强烈地怀疑自己.后来我想明白了,便知道自己最多也就只有一部分的知春。
      还是要把知春放在人的范畴来检验,哪怕仅仅是鉴赏艺术作品.我可以拥有自己的鉴赏经验和艺术标准,但我却不可拿自己的经验与标准当作正确本身,当作美德乃至真理本身.事实上,偏偏我们太容易把自己当作正确本身,当作美德乃至真理本身,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嫉恶如仇.
      原来我要说的,还就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渴望知春.
      那一天下午,我在菜地里干农活.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依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有说不出的洗炼与明亮.好东西往往就是有气魄,就是要这样打动人心.我心一动,便有了心得:世界上最重要的还是人!我得先于一切地承认:人的观念、喜好、志趣与理想都是没有通约性的!
      比如我不看电视,可我不能否定电视,因为我的父母就看;我受不了商家大放流行歌曲,可许多顾客就是被这”热闹“吸引过来的.这就是说,观念的不同并非恶,价值的不同也并非恶,个人本性的不同更不是恶.因此,我何以动辄”嫉恶如仇“呢?
      别的艺术家追求什么理想或者什么名利,其作品使用什么形式,在这这里,可以不喜欢,可以进行学术品评,也可以置之不理调头走开,但是,我应该怀有善意的尊重.不是说一定要尊重我不喜欢的作品,而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选择的权利.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知春了.那一种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的境界,在现实生活里,大概就是要修养出一种善意的豁达与宽容来吧.修养善意的豁达与宽容,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以我愚钝的资质,悟也用了十余年,想要修养成为人生的态度,还不知道需要经历多少年的煎熬了.
      原来,人生的春是这样的难得啊.(池莉《熬至滴水成珠》,有删改)
    1.作者认为人生的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人生的春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
    _______________  → 强烈的怀疑自己  → __________________
    算是知春     →________________  → 真正的知春
    3.文中两次出现”嫉恶如仇“,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物象(见画线部分),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两句话中的”熬“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及作用.
    (1)当家家户户炊烟升起的时候,我依靠在篱笆上休息,目光散漫地随着炊烟望到了灰蓝色的天空.武汉深秋与初冬的晴空是这样的好,颜色是很贵族气的灰蓝,温润又傲慢,空间却有着童话一般的神秘高远和无尽辽阔.
    (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济南的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探究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在下面.(不要超出所给字格)(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任选一题)
      (1)记忆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撞击你的心灵,在你的心海里激起朵朵浪花.这些浪花或许是一位朋友、一件往事、一处风景、一段情感……它们不仅仅让你难以忘怀,更多的是让你深思,让你回味.
      请你以”心海里的那朵浪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作文的中心、文体由自己确定;
      ②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也不要超出所给字格;
      ③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小王、小李、小芳、小晶代替.
      (2)说起走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如何走,却大有学问.有人说:“走上玻路要低头;走下坡路要抬头;走崎岖路要向前看;走荆棘路要高抬脚.”其实,不同的路,人有不同的走法.人生的路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以“走路”为话题定一篇文章.
      要求:
      ①作文的题目、中心、文体由自己拟定;
      ②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也不要超出所给字格;
      ③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小王、小李、小芳、小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