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吆喝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加粗的字注音。
    (     )
    (     )巍
    (     )于
    (     )
    (     )
    (     )饽
    (     )
    (     )音
    (     )荠
    (     )水
  • 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古时指寄居他国的诸侯、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官僚、绅士等。(     )
    (2)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
    (3)形容说话油滑。(     )
    (4)轮印叠合,比喻一致。也指押韵。(     )
  • 指出下面的“吆喝”所用的修辞手法。
    (1)喝了蜜的大柿子。(     )
    (2)小玩艺儿赛活的。(     )
    (3)萝卜赛过梨。(     )
    (4)葫芦儿--冰塔儿。(     )
    (5)栗子味儿的白薯。(     )
    (6)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萌儿的馅儿,蒸而又炸。(     )
  • 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得力气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
    (2)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的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
    (3)“又不糠来又不辣,两个萝卜一个大。”(     )
    (4)我也听说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吆喝的第二部分试题
  •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感情色彩没发生变化的一项

    [     ]

    A.“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
    B.甚至连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
    C.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的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D.“有那剩饭——剩菜——我点儿吃吧!”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1.概括选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写出了对“唱话匣子”怎样的感受?怎样表现出来这种感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简直是骂人”句中的“简直”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我对盲人的吆喝的感受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句中的“动人”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完成下面与“吆喝”有关的问题。
    (1)在《主国演义》“一声吆喝,喝退百万兵”的人物是__________,请再写出一声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
    (2)文中小商贩招徕生意的音响成了“器乐”、“声乐”,完成下面的歇后语。
    器乐:敲锣卖糖——_______________
    声乐:王婆卖瓜——_______________
  • 选出对文章《吆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本文记叙旧北京随处可闻的各种吆喝声,表达了对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B.本文口语色彩浓厚,京味十足,平易又不乏生动,古汉语的点缀又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C.本文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叫卖声,多用短句,儿化音多,还不时透露出调侃、幽默的味道。
    D.文中写吆喝声,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的顺序写,后写吆喝的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显得有条有理。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吆喝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读《吆喝》,从“吆喝”的角度,分析“小刀电动车”的广告词,“小刀就是好,没电也能跑”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吆喝》简析作者如何使“吆喝”变得有条有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吆喝》分析文章借“吆喝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文《吆喝》第10段,回答问题。
    1.“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夏天的“叫卖”,作者为什么写雪花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句中的“热闹”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记叙冬天买烤红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是怎样写“吆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本文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试分析其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