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端午的鸭蛋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为下面加粗字注音。
    咂摸(   ) 城(   ) 成小绳(   )
    (   ) 菜(   ) 腊(   )
  • 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粽(   )_________ 沧(   )_________ 销(   )_________
    踪(   )_________ 苍(   )_________ 捎(   )_________
    综(   )_________ 伧(   )_________ 硝(   )_________
  • 请你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藉贯(   ) 莫明其妙(   ) 囊莹映雪(   ) 肃然其敬(   ) 曾经苍海(   )
  • 填空。
    1.《端午的鸭蛋》熔书面语与_________于一炉,将_________与_________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2.《端午的鸭蛋》作者是_________,现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小说集。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曾获优秀短篇小说奖。
  • 根据课文《端午的鸭蛋》内容,按要求做题。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下面一句话语言上的特点。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门(kǎn) (fú) 绳(níng)
    B.车(yìn) (mèi) 腊(yān)
    C.菜(xiàn) 江(zhè) 海(cāng)
    D.子(lào) (ké) (náng)
  • 下列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 根据各句的语言特点选择答案。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文白夹杂,有淡淡的幽默。
    (1)“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
    (2)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3)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端午的鸭蛋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B.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入口如嚼石灰,发干、发粉。
    C.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D.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 下列各句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B.爸爸的胡子是钢丝,很显眼,看上去俨然是个硬汉子。
    C.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D.被炮弹炸开的阵地,就像草地长满了蘑菇。
  • 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成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问,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名为《端午的鸭蛋》,那作者为什么一开头用一大段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段中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袁枚是清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粽子

      吃粽子的端午节就要到了。这就使人格外地思念故乡,思念那里活鲜鲜的芦叶,思念那里家家户户都在包着的粽子,就像回到了故乡的田野、沟边上似的……
      端午前几天要去采芦叶了。有沟河的地方就有芦叶,只管来就是了。但包粽子的芦叶须得采宽一点、老一点的,不像是做芦哨的叶子,要嫩而小。满村的人,每家都有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刚过门的媳妇去采,或是鱼贯而行,或是隔沟相望。这样的时候,大抵总有一个爱说笑话的领头说笑话,话头自然是刚过门的媳妇,或是将要出嫁的姑娘。乡下会说笑话的人不仅是能言善辩,而且很富有想像力,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自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另有乐趣:在沟的两边互相掷泥块,或者干脆拣沟面窄的地方,像青蛙样蹦过来,跳过去。
      我们去采芦叶的时候,母亲便在家里淘米、剥花生,或者挑一些过年留下的大枣,夹杂在糯米中间。更有讲究的,是将一小块瘦肉也包进去,称为“肉粽”。但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早,家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面粉粽子,母亲叫它麦粽,一个粽子里只能找到一两粒花生米,不过,一样是很香、很甜的。
      包粽子是一门很巧妙的手艺,在我们家乡,新过门的媳妇倘若不会包粽子,那是要被一些老太婆背后取笑的:
      “哼,连粽子也不会包,真是越来越新式!”
      粽子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宝塔粽——尖尖顶,三角形的底座,约有半市尺长短。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的“月牙粽”“关门粽”“方粽”等等。
      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但左邻右舍串门时却又一定得吃主人的粽子——把芦叶从下面拨开,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宝塔尖上开始吃起。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是芦叶的清香。
      不仅是自己吃,还要挑包得最好、最大的几个,用红线串着扔到河沟里去。
      农民也知道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钢的诗人!
      “屈原是跳到家门前的沟里淹死的吗?”儿时我天真烂漫地问过母亲。
      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
    1.第二段主要写了_______的情景和乐趣,“鱼贯而行”“隔沟相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2.文中都记叙了哪些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个破折号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文《端午的鸭蛋》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是如何过的?请以“端午节”为话题,写一篇小文章,300字左右。
  • 给加粗的字注音。
    (     )
    (     )菜
    (     )子
    (     )萤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端午的鸭蛋的第三部分试题
  •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意思。
    (1)名_______________
    (2)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
    (3)莫其妙_______________
    (4)光耀门楣_______________
  • 依据《端午的鸭蛋》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受__________(人名)的影响极深。本文作者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散文《________》。
    (2)“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是要挑淡青壳的。(     )
    (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
    (4)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
  • 《端午的鸭蛋》中写了端午的很多风俗:放黄烟子,贴符,喝雄黄酒,贴五毒,系鸭蛋络子,吃十二红,做香角子。选出作者家乡的与别地不同的独特的风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写出一种端午节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个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1.概括文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句中的“肃然起敬”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句子“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袁子才《随园食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下面诗句的作者或故事有关的人物。
    (1)曾经沧海难为水(     )
    (2)囊萤映雪(     )
    (3)悬梁刺股(     )
    (4)胸有成竹(     )
  • 阅读《端午的鸭蛋》,回答问题。
    品味“筷子头一扎下去。吱——油就冒出来了。”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端午的鸭蛋》回答问题。
    文章中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来表现“故乡的咸鸭蛋”的特点,试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作者用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现了平常食用咸蛋的优美场景,试分析是怎样优美的场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到苏北名菜“朱砂豆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一边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份。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1、通读全文,说说“红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句子中,老人为什么坚持把“番薯”称为“地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为什么说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历史知识,推断第⑦段中“百年的战乱”指哪一段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父亲”他们这一代人与番薯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