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甘肃省兰州市初中毕业暨高中段招生语文试卷(A)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鳞次zhì( )比  一póu( )黄土  kè ( )尽职守
  • 下列词语中有3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然后改正。
    涕泗横流 顶礼模拜 无与伦比 霍然贯通
    兼而有之 敬业乐群 有列可援 通宵达旦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填序号)。
    备选词语:①丰硕果实  ②饮水思源  ③春华秋实  ④源远流长  ⑤投桃报李  ⑥春风化雨
            吃水的时候,感激挖井的人,______________,我们更加珍惜甜美的泉水;收获的时候,感激播种的人,_______________,我们更加明白劳动的艰辛;成功的时候感激生养你的人,________________, 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
  • 下面的句子是个病句,并且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指出错误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
    观点正确、材料丰富,语言通顺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句子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点符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6年甘肃省兰州市初中毕业暨高中段招生语文试卷(A)的第二部分试题
  •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阿拉法特的话表明了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三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联写一人即可)。
    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允矣)对啊,恰当啊。(  )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
    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
  • 古化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睢》)
    (3)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扶苏数谏故                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谋曰          当立者公子扶苏
    C.项燕楚将                    贤能之用
    D.楚人怜                        二世杀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_________
    (2)已失期               度:____________
    (3)天大雨               会:____________
    (4)多应者               宜:____________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6年甘肃省兰州市初中毕业暨高中段招生语文试卷(A)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邹忌讽齐王谏                       :____________
    (2)邹忌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
    (3)视之,自以为不如                :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母亲的目光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快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④“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⑤“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⑥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⑦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⑧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⑨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⑩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第⑦段画线部分前后两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
    (1)这段把母亲比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母亲目光的_______________。
    (2)“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在做了母亲之后才体悟到当年母亲目光中的爱抚和温暖的。而当她懂得了母爱的时候,她却永远失去了母亲。这就是生活。所以作者感喟:“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汉文化与筷子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刀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需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④段文义,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筷子与用刀又,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义,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假如你不是天才
    蒋子龙

      ①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和见到的天才、成功者和幸运者的故事。可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假如你不是天才,你就不活了吗?
      ②活,当然还要活的。而且还都想活得更好一些。那么你将怎样胜出呢?
      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敬业。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天才,通过敬业却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④媒体曾盛炒过一个惯偷的经历,他叫刘金华,偷偷摸摸大半辈子,监狱、拘留所经常进进出出,快60岁的时候看到大墙外有一个孩子走过,心里猛然一动,自己都这般年纪了,白来世界上走一遭,最后连自己的骨血都留不下。于是翻然醒悟,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
      ⑤他最后一次从监狱被放出来,找不到工作就去捡破烂。捡破烂竟拾金不昧,几次捡到居民丢失的贵重东西,千方百计都要归还到失主手里,并捎带着清理卫生和维护治安。时间一长,被物业公司招为保安。一个贼竟当了保安,居民大哗,纷纷抗议。物业公司却力排众议,为他打保票。岂知,有他当保安就最懂得怎样防盗,贼们也不敢再光顾那个居民区。后来他成了各小区争抢不上的保安,原来的居民区为了留住他,将闲房给他住……
      ⑥任何人,通过敬业都可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凭这个口碑就可以走遍天下,成为个人的护身符、无价之宝,永不会失业。这是因为,敬业者都善于发现学习的机会。这是无需交学费、不必有多高的级别就可以得到的学习机会。那就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为干这,为干得好而学。而学习的机会中,就常常包含着发财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说得更直接些,在这个竞争激烈、淘汰神速的商业时代,现代人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为提高自己的工作市场价值而进行的投资。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智者无不是工作学习代,学习工作化。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对某个人是有用的机会,每一天的某个机会就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绝不会再来的机地。当你精于算计,事事计较,把多干活、干好活的机会推给他人的时候,也就把学习甚或是成功的机会让给了他人;相反,“当一个人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在多干活、干好活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到干好活的乐趣,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思想与业务同进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⑦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对老板有更大的好处,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⑧不敬业只“敬钱”。“钱”也难以惠顾你。因为“钱”要依附于“业”,“业”不强何以生“钱”?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骨血:________________
    ②口碑:________________
    2.举惯偷刘金华的例子要证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回答问题。
    ①敬业者的“学习机会”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代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什么说“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写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写;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文题一:
      台湾女作家三毛说:“人想有益于社会,必须把自己塑造成器,想成器,就必须有那么点精神。”请以“人要有那么点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文题二:
    我爱________________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横线上可填一种情景,如“雪花飘飘”等;可填一种事物,如“家乡的白兰瓜”、“美丽的九寨沟”等;还可填一种活动、行为,如“唱歌”、“读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