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苏教版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①天__________(qiàn)
    ②玛_________(nǎo)
    ③叱_________(zhà)风云
    ④丰功伟_________(jì)
  • 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到横线上,然后改正。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产生了很多脍治人口的诗篇,有熔铸了大漠粗犷豪迈的军旅之诗,有饱含历史苍桑巨变的呕心励血之作。这些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诗诵诗,是提高文学素养、陶野精神情操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错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2)相呼相应湘江阔,____________________。(郑谷《鹧鸪》)
    (3)惟有绿荷红菡萏,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赠荷花》)
    (4)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8)王维《使至塞上》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成为千古名句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苏教版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名著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体。
    请问:“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猴王又为什么要“有意说亲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回答下列问题。
    (1)荷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老师要求上网查找关于荷的资料,在某网站上当你发现下面这样评价荷的言论时,请根据学习的收获谈谈自己的反对意见。(不少于40字)
    网友言论:我讨厌莲花,从污泥里汲取营养,长大开花,却吹嘘“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自命清高,多少还有点舍弃根本、忘恩负义的味道。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习其声                        益__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之              蹄______________
    (3)以为噬已也                 且______________
    (4)跳踉大                     因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各句。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写出其中的两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苏教版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三个太阳(选段)

      ①呵,这就是南极!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成群结队的企鹅步履蹒跚地朝你走来,用真挚的眼神望着你;而调皮的雪燕,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你的帽子上轻轻一啄,又飞走了……
      ②她站在那里迟迟不敢迈步。后来,她踮着脚尖轻轻地走着,只觉得每一脚踩下去,腿都
      在微微发颤。……
      ③接着,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繁忙的建设工地,大家老劝说:“画家,这里干活儿不缺你一个人,快去画你的画吧!”她笑笑,没走,觉得自己早已融进了这个集体之中。
      ④但是,她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她用画家那一种独特的目光注视着身旁这些“南极人”。
      ⑤他,考察队队长,已是第三次来南极考察了。前些年,他到国外参加南极会议,那时我国还没有在南极建站,会议最后要表决时,主持人宣布没在南极建站的国家没有表决权,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为了筹建长城站,他费尽心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作风凌厉的男子汉也流泪了。别看他沉默寡言,心里却裹着一团火。他在工地上对大家说:“我们这里虽然只有一名画家,但我们大家都应该是画家,每人添一笔,把长城站画得更美丽!”
      ⑥他,测绘工程师,站里的英语翻译。哪儿活累去哪儿,开车、修艇、驾驶雪上摩托,什么都会,大伙儿开玩笑:“给他一架飞机他都敢拆。”他太累了,眼皮老有些浮肿,好几次端起饭碗就睡着了。“
      ⑦他,地球物理研究生,典型的80年代青年。风再大,每天四次(包括深夜12点)到后山观测所取数据,够辛苦的。不过他老是乐呵呵的,有时间,还要扭动身子,来一段迪斯科。
      ⑧他,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那天,他悄悄找到她,说:“画家,今天是我儿子生日,求你帮我画张画,就画我现在这种胡子拉碴模样,儿子才一岁还不懂事,等他长大了,我把这张画送给他,告诉他:‘你爸爸曾经在南极战斗过。’”
      ⑨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1.文中四个“他”身上所共同具有的“南极精神”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你任选其中两人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姿一容总关情”讲的是人的动作、神态与内心情感的联系,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选文第二段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选出对选文写法或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写景中倾注了作者强烈热爱南极之情,把南极写得十分可爱。
    B.文中主要运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精神,女画家正是在他们身上读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
    C.考察队队长“心里却裹着一团火”完全是由于大会主持人对中国的蔑视。
    D.上文中多次谈到“画家”这一概念,但它们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
    4.有人说,文中女画家也是个有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请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上文,归纳出考察队员们在南极艰苦工作的原因。
      材料一:由于南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和奇特的环境状态,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在南极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另外,南极地区的一些科学问题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
      材料二:南极洲有储量巨大的矿产、生物和淡水资源,尤以铁、煤、石油、食品和淡水等资源为多,而中国目前正面临能源短缺、淡水紧缺、绿色天然食品需求大等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地震云,事后之明?
      每逢有地震发生的时期,网络上总会出现相关“地震云”的照片。地震云到底是不是伪科学?海地大地震时它们又跑到哪里去了?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一个日本政治家,曾任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他在1956年日本福冈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随后几十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和总结,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成一条狭长的云带,人称“飞机云”;或成辐射状的“扇骨云”带;或一条一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
      关于“地震云”的生成机制,第一种是热能和水汽释放理论,当板块运动时会从地表释放出大量的高温高压水汽,水汽上升在大气中形成狭长的“地震云带”。另外一种理论是说地震之前地磁场以及电磁场都会发生变化,于是水汽或者尘埃受到影响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云。
      不少人利用类似理论预报地震,比如旅美华人寿仲浩就是其中一位。他靠看卫星云图上地震云带的位置做了十几年的地震预报,并自称成功地报出2003年12月伊朗办姆地震。有的报道甚至称他为“读懂了云的语言”的人。
      “地震云”成为这些自发研究地震预报的人们关注的话题已经数十年,网上流传着无数声称是在大地震之前拍摄到的各种“地震云”图片,还有人统计比较各地“地震云”传闻和事后发生地震的相关性。他们声称,“地震云”出现后几天到几个月,在距离“地震云”数百到上千公里以内的地区,大多会发生地震
      与此同时,“地震云”几乎完全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它既不是气象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学术名词。其不流行到连认认真真地用科学知识反驳“地震云”的文章都少之又少。讨论“地震云”的几乎只有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人士。不但欧美气象部门没有关于地震云的课题,中国气象部门和日本气象厅也没有。“地震云”的支持者对此的看法是由于“气象学家和地震学家片面地否认和牵强地用气象学理论解释”,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
      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地震云”是一个缺乏理论基础、充满民间想象的“传说”,起码它还有这几个待解答的疑问:如何证实“地震云”是“潜伏”在普通云中的“地震使者”?如何证实地震之前会有如此大量的热能和磁场释放,并产生高空的云?“地震云”的出现和维持时间怎么与地震活动搭配?如果说“地震云”是地震的终端产品,那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选自《南都周刊》2010年第6期,有删改)
    1.结合画线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地震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粗句子中的“大多”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很有特色,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老王(节选)
    杨绛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2)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3)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4)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5)“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6)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7)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8)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1)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作者主要讲述关于老王的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对老王的语言描写中撷取一个例子,说说老王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简析第(6)段中加粗字“镶嵌”或第(7)段中加粗字“强笑”的表达效果。
    镶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7)段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中,最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几段的描写,反映了老王孤苦伶仃、生活窘迫的艰难处境。
    B、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是因为他们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C、老王临终前一天给“我”送鸡蛋、香油是因为他想换几个钱。
    D、文末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是因为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
  •   时光在悄悄流逝,转眼之间,七年级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这一年来,校园生活中一定有很多触动你心灵的人、事或物,这些让你体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静心回忆回忆,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内容,请以“心灵被触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要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