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唱的多是情歌(chóu)___________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  ),用各种丰富(  )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__________(yā)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1)给加粗字注音。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把划线部分替换成成语,应当是:_________________
  •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栩栩如声(  )  囊荧映雪(  )  名人逸事(  )  舒卷张驰(  )
  •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判断不当的是

    [     ]

    A.这种年轻女人……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排比)
    B.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夸张)
    C.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引用)
    D.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比喻)
◎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四句诗相对应的传统节日有错的是

    [     ]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
    B.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寒食
    C.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中秋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七夕
  • 下列各句标点有误的一项
    [     ]
    A.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B.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C.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D.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锅。
  • 某班准备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相信你一定会胜利完成以下任务。
    (1)探寻家乡名胜:在活动中你被选为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请说说你的活动计划,并给读本拟一个新颖、别致恰当的书名。
    ①活动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书名:《____________》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
    ①特产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请你阅读下面一段歌词,然后根据下面画线两个句子的结构,以“相互就是”开头,仿写两句话。
      茫茫人海,漫漫大路,你我相遇,成为相互。相互就是:走累了一起扶助;相互就是:走远了一起回顾。啊,相互就是相呼。
      相互就是_____________;相互就是_____________。啊,相互就是相呼。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_________(矗起、竖起、顶起)头顶花冠,_________(瞪着、盯着、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_________(冲、飞、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有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1.选词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描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谈谈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写赶马女孩“嗓子通常并没有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________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庆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述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1.给第①段横线处填入一词(滋润、滋养、浸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列举出3种剧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腊肉格外香
    卢素玉
      在我的家乡,冬日里制作腊肉是迎年的一桩大事,只要冬日一到,家家户户的凉台上、院子里就会悬挂起烟裹油浸的一串串腊肉。整个腊月,黝腊肉的炊烟不会停熄,直到腊肉被厚厚地涂上一层黝黑的烟垢,有晶亮的油汁从烟垢中渗出,一滴滴落到地面上,此时腊肉才算熏成,而此时除夕也就悄然来临了。这一天,家庭主妇们会早早地开始忙碌,先从挂绳上取下腊肉,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浸泡,再用刀子慢慢地刮去烟垢,慢慢地洗。把腊肉洗得白里透红,就放进一口大锅,连同一大堆红萝卜、白萝卜满满地炖上一锅。到锅上开始冒出热气,浓浓的肉香就会从锅里飘溢出来,在屋子里弥漫,然后飘飞出屋外,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在飘香的腊味中来临了。我们家乡有句俗话:“东家煮腊肉,西家屋内香。”只要你在除夕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总会闻到从千家万户里飘逸出的腊肉馨香。
      多少年来,吃腊肉成为我的家乡过年的传统。按照民间的讲究,用松柏枝熏出的肉味道最好,有一股特别的香味,但近些年来松柏枝在城市里已经很难找到,一般人家只好用木柴代替,木柴熏出的腊肉味道总是欠缺那么一种什么东西,不地道。父亲有他的办法,每年秋天,他都会委托住在乡下的表哥把打米脱出的糠壳带到城里来,父亲像收藏宝贝一样把这些在乡下人看来无用的东西晒干后装到纸盒里,到了腊月,这些糠壳可就派上了用场。父亲用糠壳熏出的腊肉,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惹得嘴馋的街坊一次次地找父亲“讨”腊肉吃,父亲每次总是慷慨地给人家一大块。
      我自从20岁就远离故土,终于在省城筑巢定居,就再难吃到父亲制作的腊肉了。偶尔回去探望父亲,总是风尘仆仆,来去匆匆,只觉得看一次父亲,就发现岁月的刻痕在他的额头上又加深了一分。岁末将至,今又腊月,父亲昨天又打电话过来,说是已经亲手熏好了腊肉,就等着我这个远离故乡的女儿过年来品尝,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艰难着弯着腰,在刺鼻的浓烟中,亲手为他的女儿准备腊肉的情景,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7年第7期
    1.全文来看,标题中的“香”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第一段中找出描述腊肉制作过程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中描写父亲的有关文字,说说他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句中加粗词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我自从20岁就远离故土,终于在省城筑巢定居,就再难吃到父亲制作的腊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多少年来,吃腊肉成为我的家乡过年的传统。”那么,在你的家乡,过年都有哪些传统呢?说出来听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沟通”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