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某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芬芳而淡yǎ(     );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朋友不是画,它比画更xuàn(     )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该是诗——有诗的飘yì(     );朋友应该是梦——有梦的美丽;朋友更应该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 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这种只顾自己高兴而不管他人感受的行为,让大家深恶痛绝
    B.大家都喜欢听小红读书,她读书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抑扬顿挫
    C.小明的写作棒极了,他的作文平淡无奇,读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D.他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
  •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修改现行药品定价办法,             药品价格监管范围,              药品价格核定方式,              政府定价程序,              社会公众参与药品价格管理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医药价格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A.调整    规范    改进    提高                  
    B.调整    改进    规范    提高
    C.规范    改进    提高    调整                  
    D.规范    调整    提高    改进
  • 下面是福州小西湖李纲祠联的上联,其下联应是
    [     ]
    上联:进退一身关社稷
    A.三眼能观天下事                    
    B.一鞭惊醒世间人
    C.英灵千古镇湖山                   
    D.湖光山色照我心
◎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某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                           ,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A.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
    B.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华
    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
    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
  • 根据提示填空。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                                   ,故园无此声。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
        子 “                                   ,                                  ”这句话。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是                                                                        。
    (5)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用过河、登山来比喻自己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诗句
        是                                                                                     。
    (6)神七航天员翟志刚的一句“代表祖国出征”来自于对祖国根深蒂固的爱,这是几千年来一个民族从实践中培养,形成的一种高尚、可贵的感情。“                                  ,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                                     ”等语句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们蕴涵着这种可贵的民族情感。

  • 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问题:末句的“放过”和“拦”用的精彩,请作分析。
                                                                                                                                                 
  • 阅读下列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2007年4月21日和22日,现行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在中国40多个城市的67个考点同时举行,共有3.5万名外国考生参加,人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11%。
           材料二:HSK于1990年正式在国内推广。1991年正式推向海外,在亚、欧、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38个国家和地区的95城市建立了100个考场。截止到今年7月10日,已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万人次参加过HSK。近几年考生数量以每年45%的速度在增加。至2004年海内外的考生数目同2003年相比增长了50.2%。在最近刚结束的7月10日HSK(初、中等)国内考试中,报名人数就比上半年同期增长了约
    40%。
    (1)从这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针对这种“汉语热”你有什么想法?
                                                                                                                                                             
◎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某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略无                          ②多趣味                   
         ③尔远逝                            ④折蛇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
         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4.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幸福的坡度
    李其志
           我们经常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体会到的也一定是他人体会到的。其实,这在许多时候都有偏差,至少我从那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那时,我们警队正和一所小学搞警民共建活动,小学生们每到周末就要自发地到警队来打扫卫生,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几个领导一商量,也应该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法制教育课是一个方面,但不够。后来一个民警说,学校距离马路挺近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家长都很担心。于是我们就有了主意,设个助学岗,一来可以保证学生过马路时的安全;二来,对那些在学校外抢小学生钱的大孩子也是个警示。
           每天护送孩子们过马路,时间长了,与孩子家长也熟悉起来,基本上能认清哪个小孩子是谁的。其中一个坐着残疾人手摇车的中年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神情有些落寞,只有在见到自己的孩子跑过来时,才豁然一笑。
           后来,我知道他的孩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我问他,那个坐着轮椅的是你爸爸吗?他点点头。我说,他行动不方便,你放学不可以自己回家吗?
           男孩儿欲言又止,嘟着嘴道:他就在前边的福利厂工作呢。
           我心里说,这小孩子,不知大人的难处。
           初秋的雨总会在不经意间落下来。那天我们又提前到助学岗上执勤,在树下,我见到了那位中年男子,披着雨衣,头露在外面,都淋湿了。见到我后,笑笑,说:“警察同志,麻烦您一件事可以吗?”
           我说:“您尽管说。”
           他说:“孩子上学时没带雨具,你能帮我把这把伞送给他吗?你知道,家长不让过止步线的,不然孩子会生气。”
           我点点头道:“没问题。”
           转身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他说:“孩子这么大了,你行动又不方便,不用每天来接他了吧。”
           男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有些自豪地说:“哪里是我接他,是他接我了。”
           我有些疑惑了。他接着解释道:“我回家的路上有个大上坡,每次走那里很费力气的,孩子上学后,就对我说,爸爸,学校离你的工厂这么近,每天放学的时候,咱们俩一起走吧,上坡时我推你。这一推就是三年。其实上一年级的时候,他那么小,又怎么推得动?可孩子心里是怕累着爸爸呀。我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在后面红着脸,喘着粗气地推,我在前面用力地摇着,却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可你知道,其实我心里真是幸福极了。” 
           我的心里一酸,转过头去,说:“我去接他了。”
           见到那小男孩,我蹲下身说,“今天叔叔和你一起推你爸爸回家,行不行?”
           小男孩儿笑起来,“叔叔你开玩笑?”
           我说:“警察不说假话,试试叔叔的力气吧。”
           初秋的雨幕里,一个警察和一个打着鲜黄雨伞的男孩,推着一辆手摇车在爬坡。
           那是一个幸福的坡度。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的加横线词语“自豪”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二自然段提及设助学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体悟文中加黑的语句的内涵,想想“泪流满面”和“幸福极了”是否矛盾,为什么?
                                                                                                                                                         
    4.阅读文中两处描写秋雨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5.整体感知全文,链接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题“幸福的坡度”的理解。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本报评论员
      ①5月19日至5月21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汶川不哭”, “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日继之夜,生继之死。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天10夜中华大地纵横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200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1.本文是作者针对2008年5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
    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                 的方法
           对于“方法”,《现代汉语词典》是解释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说话有说话的方法,办事有办事的方法,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工作有工作的方法,思想有思想的方法……甚至是,爱有爱的方法,教育有教育的方法,成功有成功的办法……并且对同一件事,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方法,有的是好方法,有的是不好的方法…… 请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个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生走上前说:“你能替我看一下包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手续。一个多小时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学子惊讶的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这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动容的“遇见”啊!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各种各样的“遇见”,比如遇见不念旧恶自己喜爱的老师,遇见一本自己中意的画册,遇见一幕记忆深刻的美丽场景……请以“遇见”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