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邓稼先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为人知(     )
    任人割(     )
    (     )
    至死不(     )
    然不同(     )
    育(     )
  •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知之(眼力) 为人知(新鲜)
    B.家喻户(说明) 死而后(停止)
    C.当之无(愧疚) 然不同(截止)
    D.马革裹尸(马皮) 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
  • 选词填空。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__者。(     )
    A.开始
    B.开辟
    C.开创
    D.开展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
    A.震荡
    B.激荡
    C.回荡
    D.动荡
  •   邓稼先的贡献和品格,让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鞠躬尽瘁谁能比,一生洁白谁能及”“高山仰止,音容宛在”……请你也拟写一句纪念邓稼先的话,来表达崇敬和缅怀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邓稼先的第二部分试题
  • 精段精析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延根镇做波恩的研究。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路。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尢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竞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本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旬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请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5.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发展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倡创新教育都不应该为了作秀,而应扎扎实实地进行素质教育。
    B.专家认为食盐补碘是必要的,但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无碘盐的供应。
    C.“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经过工程队妙笔生花的整饰,广州老城区的许多破旧房屋面貌一新,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 下列语句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青春的舞蹈就是宣告:           的青春是死水,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萎靡,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敌人,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堕落,我们不要。
    A.停滞 单调 偏激 无梦
    B.单调 无梦 偏激 停滞
    C.停滞 无梦 单调 偏激
    D.单调 停滞 无梦 偏激
  • 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邓稼先的第三部分试题
  • 根据你课外阅读的名著填空。
      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________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___________家中的生活历程。
  •   对联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瑰宝。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下面是育才中学七年级(1)班的小明同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收集到的一些对联,这些对联已打乱,请你根据要求整理好。
    ①多读书知礼明义 楼高万木低
    ②柳絮体媚无骨气 作鸿鹄高翔
    ③百年恩爱双心结 万木丛中栋梁成才
    ④窗外千峰秀 少饮酒多是无非
    ⑤弃燕雀小志 梅花形瘦有精神
    ⑥百花园里桃李争艳 千里姻缘一线牵
    (1)请你把属于同一对联的上下联用直线连接起来。
    (2)小明想请你从上面对联中,找出符合要求,用作“励志”和“学校”的两副对联。
    用作“励志”: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作“学校”: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忆冼星海
    茅 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1946年1月5日(有删改)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奇”的内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创新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请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写一篇颁奖词。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