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流飘荡___________  ②鸢飞天___________
    ③造饮尽___________   晏如也___________
    ⑤ 每有会意___________    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  疑质理___________
                     
  • 对下列各句朗读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翻译下列句子。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作品、作者、朝代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汉    《马说》——韩愈——唐朝
    B.《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粱    《赤壁》——杜牧——唐朝
    C.《过零丁洋》——文天祥——北宋     《水调歌头》——苏轼——宋朝
    D.《山坡羊  潼关怀古》——马致远——元代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代
  • 古诗词积累。
    (1)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_;每有会意,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5)刘禹锡在《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涵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综合探究。  
      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 (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 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
    (2)正已不能知   患: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或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手      安可诬一世
    C.骈死槽枥之间          岂借才异代乎
    D.鸣之而不能通          意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囡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入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余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问____________         
    (3)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____________         
    (4)至舍,四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蹭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七野禾苗油油然,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并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 (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  )②行数里(  ) 
    2.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②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_______________     ④自不如远甚也 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
      生活中传递的现象很多, 如传递火炬、传递快乐、传递爱心……传递的方式也多样,这一切都给你诸多感受和启迪。传递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个过程。也许你曾经是现在仍是传递的组织者或是参与者。请以“传递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 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