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北师大版山东省定陶县孟海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注音、注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带挈(qi)】提携。
      【桑梓(zǐ)】家乡。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B.【倥偬(kǒng zǒng)】时间过得很快。
      【斡旋(wò)】调解,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
    C.【荏苒(rěn rǎn)】高兴的样子。
      【愧赧(nǎn)】因惭愧而脸红。
    D.【虬枝(qiú)】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蓬蒿 厉害 蹉跎 万贯家私
    B .残垣 博大 贫瘠 无边无限
    C .遮挡 步伐 即然 家徒四壁
    D .鸿儒 募集 歉疑 兴致勃勃
  • 下列句中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_________许诺。
    (2)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_________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
    (3)围在四周的_________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4)我也不想_________这种观点。
    A.奇妙 畏惧 稀疏 保持
    B.奇特 敬畏 稀少 保持
    C.奇妙 敬畏 稀疏 坚持
    D.奇特 畏惧 稀少 坚持
◎ 2011-2012学年北师大版山东省定陶县孟海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起先,他走得非常悠闲,腹中的食物为他增添了力气。
    B.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
    C.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D.地球不仅有限,而且太小了。
  • 议论文阅读。
    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a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
    A.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B.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科学、文学、哲学等。
    C.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D.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公认,但晚年仍笔耕不辍,又在散文写作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3.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4.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B.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 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错通达)如外人(全,都)
    B.其丈夫担粪灌园(正,正在)自不如远甚也(遗憾)
    C.选贤能(“与”通“举”,选拔)货其弃于地也(低劣)
    D.外户而不闭(所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
    C.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概括旦子岗人情风俗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表现了大同社会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北师大版山东省定陶县孟海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默写。
    (1)白兔捣药秋复春,_________________?(李白《把酒问月》)
    (2)_________________,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回看天际下中流,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渔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6)《水调歌头中秋》中将自然变化与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对人生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市图书馆实行对所有读者开放,有乞丐和拾荒者也进了图书馆,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选择离开的权利。
    (1)对二人的态度,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要求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
      对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表示不快的读者错在哪里?错在他们忘记了和谐社会人与人是平等的这一条底线;;错在他们不懂得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从每一件事做起,从不歧视弱势群体做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不同人群和谐共处成社会管理新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代文阅读
    巴拉格宗的守望
    肖鹰
      在香格里拉县的腹地,在群峰环卫中,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雪山,静默地伫立着她卓约如处子的身姿。在当地藏语中,“巴拉”意指“巴塘人”,“格宗”意指“神山”。相传巴拉村的先祖,是四川康巴藏人,他们为逃避战争,1300年前从四川巴塘镇迁徙过来。他们进入雪山脚下的香格里拉大峡谷,先逆岗曲河而行,再攀援而上,最后在一片狭窄的高山坡地定居下来,建设了海拔近3000米的巴拉村。巴拉村人奉高处的雪山为庇护他们的神灵,这就是“巴拉格宗”。
      巴拉格宗不仅是上天赐予巴拉村人的永恒家园,也是巴拉村人为我们的世界保存下来的自然胜景。巴拉格宗景区的景致,落差约3500米,是由划分明确的三级景点构成的:一级是低处的峡谷,二级是中部的巴拉村,三级是高峰巴拉格宗。这三级景点,峡谷地带奇绝惊异,置身其中,犹如地狱探险;巴拉村与附近山峦中的乃当牧场、高山湖泊,构成了一个旖旎如梦的人生图画;在圣洁空灵的苍穹下,四围翠黛的山岚衬托着巴拉格宗的冰雪天姿,神圣肃穆。我以为,这三级景点由低至高,象征着人生的历险、理想与神圣三境界。/从巴拉村到香格里拉峡谷口外的大路上,相隔25公里,步行需要2到3天。1300年来,巴拉村人就凭着这个“2到3天的间隔”,保持着与外在世界的距离。他们在巴拉格宗的神佑中,拜这片天地所赐,生息繁衍,狩猎种植,世代相传地保留着先祖的习俗和观念。巴拉村,正是雪山版的桃花源。
      近年来,古老的巴拉格宗也步入了旅游开发的进程。现在的巴拉格宗景区,除修建了一条自巴拉村到峡谷口外的盘山公路外,还在峡谷地带修建了供人游览行走的栈道,疏通了长达5公里的漂流河道。然而,堪称特色的是,与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巴拉格宗的开放项目非常少,至今没有中国山地景区盛行的观光缆车。
      巴拉格宗景区的开发者,是巴拉村人斯那定珠,一位13岁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的中年康巴汉子。两年前在游览该景区后,我曾与斯那定珠有一次交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开发过程中竭力保护景区生态的意识。他告诉我,对于未来景区的发展,他最大的压力不是资金和赢利,而是保护好祖先传承下来的这片神圣天地。数年来,一直有电力公司试图借助经济和行政力量,迫使他接受在香格里拉大峡谷上游修建梯级水电站。如果他接受,他的公司会直接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但他一次次地承受住压力拒绝了。
     在与斯那定珠交谈时,我向他强调,“最低限度的开发,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以景区三级景点的垂直呈列模式游览巴拉格宗,当以自下而上的游程为导向。不仅如此,自峡谷底至巴拉村的20余公里盘山路,沿途峰回路转、峭壁耸翠,如一幅幅北宋范宽、郭熙诸绘画大师的巨幅山水。游客要体会巴拉格宗景区真山水的奇妙,是非得自下而上地步行游历这20余公里山路不可的。我向斯那定珠建议,一定不要在景区架设观光缆车;巴拉村以上,不要修建公路。
      自然,在向人类展示自身的博大丰盛的同时,又保持着令人敬畏的无限秘密。在人类现代技术向自然界无限扩张的当代,保护残存的“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具有维护自然生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唤起人类自古以来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对于自然家园,人类必须保持敬畏,懂得守护。如果说在人类技术匮乏的古代社会,认知并掌控自然是人类的伟大梦想,那么在高技术化的现代社会,守护自然的神圣是更为伟大的梦想。
      正如冰川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逐渐融化,人类守护自然的梦想也在强大的技术主义压力下退缩。现在国内对自然景区的旅游开发,在为开发商创造商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把自然变成了如盆景一样平面的景观,不仅自然的深度在被技术压制,而且自然的韵味也被技术剔除了。在许多山地景区,因为观光缆车的盛行,层次丰富的立体山景,都变成了电脑格式化的“卡通景观”。
      我的愿望是,在巴拉格宗景区,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人与自然的亲近,而且这种亲近是基于对自然的守护。守望巴拉格宗的冰魂雪魄的神圣,不仅是巴拉村人,而且也是我们所有当代人的一个梦。(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8月29日)
    1.简要概括开头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谈谈你对“最低限度的开发,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向斯那定珠建议,一定不要在景区架设观光缆车;巴拉村以上,不要修建公路”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回答,“巴拉格宗守望”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_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文体不限,自行立意;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