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猫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词语注音。
    污涩(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惩戒(     )
    虐待(     )
  • 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了半天,却没有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猫》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那五百里滇池粼粼的水波,那兴安岭上起伏不断的茫茫林海,那开满斑斓多彩的无名花儿、长满______奶油草的呼伦贝尔草原,以及举手可接天的险峻的华山……曾给人多少有趣的遐想,曾激发多少变幻的感情。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______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______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A.绿油油 绿茸茸 绿莹莹
    B.绿沉沉 绿莹莹 绿茸茸
    C.绿茸茸 绿莹莹 绿油油
    D.绿莹莹 绿油油 绿茸茸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猫的第二部分试题
  •   《猫》中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里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中加粗的“似乎、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段精析阅读课文“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家永不养猫。”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一家人都不大喜欢那只花白毛色的猫,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猫的罪状是如何证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见倒数第三自然段),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长风破浪会有时,                                  。
    (2)                              ,千树万树梨花开。
    (3)伤心秦汉经行处,                                 
    (4)登斯楼也,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代诗画的特点之一。看图片,除了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你还会想到哪些古诗名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一切都保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________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_________九文大钱。
    (3)人类发明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然而,谁能______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4)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_______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A.明朗 摸出 预言 出现
    B.明朗 排出 断言 呈现
    C.朗润 排出 断言 呈现
    D.朗润 摸出 预言 出现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猫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  
    B.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玉树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尽早做好重建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D.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 请根据要求改写句子(可适当改动字词和标点,但不得改变原意)。
    原句:国庆60周年的礼花不止一次地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改为突出“不止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同学身患重病,病痛的折磨和经济的贫困让他很悲观。班里同学为此开展了爱心捐助活动,现推选你为代表到医院看望并送去捐款,面对病床上的同学你应该如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同学们搜集了三则材料,预备从其中选两则放在同一个栏目中,你认为应该选哪两则?为什么?请你再结合自己所选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短语)为这个栏目拟个合适的名称。
      材料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连续三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同时苏联的单方面毁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困境,我国科技人员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材料二 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中国仅用10年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材料三 1965年,在各种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选择第_____则和第______则材料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批注:“突破”一词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 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前去拜访。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批注:这一描写极妙:一是切合人物身份;二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批注:“淡定”一词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淡淡”一词张本。)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批注: 画家“回家”是有潜台词的。)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                                                 
    2、结合上下文,解读划线的两句话。
    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3、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5、请你就文中第三段划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 写作创新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破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写下来。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