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 登上地球之巅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崔巍(  )   骨(  )   绕(  )   (  )
    息(  )   践(  )   登(  )   养精锐(  )
  • 解释下列词语。
    (1)缭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窒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勇往直前:__________________
    (4)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课文《登上地球之巅》填空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__________,为了完成人民的__________,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__________,继续行进在__________的山路上。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 登上地球之巅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按预定计划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巅。中国登山队的十九名队员成功地进行了火炬接力。请编辑一条短信表示祝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在参加极限运动的人越来越多。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三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就这一话题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也来参加吧!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蔡方华: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
      国家登山队教练次洛: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到迭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第1段中写道“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加粗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么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么样的精神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 登上地球之巅的第三部分试题
  • 根据课文《登上地球之巅》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1.三位登山运动员依次到前面开道,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段画线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我们能后退吗?”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王富洲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有删节)
    1.文章开头引用胡总书记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