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最后一课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咽(  )(  )  (  )钱  (  )罚  祈dǎo(  )  chà(  )异
  • 根据课文《最后一课》填空。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写作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_________。
    (2)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___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__讲解过。
    (3)个个都那么_________,教室里那么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4)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者,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的爱的表现。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最后一课的第二部分试题
  • 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
    (3)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___
      “放学了,——你们走吧。”
    1.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
    “放学了,——你们走吧。”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后一课》指的是

    [     ]

    A.最后一堂语法课
    B.最后一堂历史课
    C.最后一堂法语课
    D.最后一堂习字课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最后一课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作用是增加文采,深化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B.小说运用了生动的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运用了对比、烘托、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对比,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最后一课”的重要,反映小弗郎士等人的变化。
  •   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比用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后一课》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到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①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②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③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④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⑤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⑥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⑦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塞”在句中的读音是(  )
    A.sāi   B.sè   C.sài
    2.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句中用“监狱大门”比喻,________“钥匙”比喻__________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  )
    A.因为法国语言确实是最明白、最准确的。
    B.因为学生不了解,特意强调学习法语的重要性。
    C.出于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
    4.第③句使用了反复修辞,强调的是(  )
    A.韩麦尔先生讲的内容十分简单。
    B.韩麦尔先生今天讲得特别明白。
    C.小弗郎士今天注意听讲了。
    D.小弗郎士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全神贯注地听讲的。
    5.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表明了(  )
    A.对韩麦尔先生即将失业感到可怜。
    B.对韩麦尔先生被迫离开阿尔萨斯感到同情。
    C.对韩麦尔先生不但成了亡国奴,而且连从事几十年的法语教学都被迫终止的处境的同情。
    D.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一种伤感。
    6.从第③句中“恨不得”和“一下子”等词语的作用分析入手,我们能理解到韩麦尔先生对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的层次划分为(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8.这段文字给读者一方面的教育是很深刻的(  )
    A.前途理想
    B.认真学习
    C.爱国主义
    D.尊重知识
  •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为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_____(cuán)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裳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者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边卡片,从台上走下来,谦恭地把那张卡片遂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①贝多芬的《欢乐颂》;③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地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来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米丹说:“请原谅——”
      没等米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了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牌。
      临近石牌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zhàn)______,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疑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米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民族的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来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选文有改动)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  )默
    (  )
    ③人头cuán(  )动
    ④蓓蕾初zhàn(  )
    2.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裳”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